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味品业务员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调味品业务员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调味品--百科名片调味品调味品,flavouring;condiment;seasoning,是指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

它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菜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感官需要,从而刺激食欲,增进人体健康。

从广义上讲,调味品包括咸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和辛香剂等,像食盐、酱油、醋、味精、糖(另述)、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属此类。

目录定义香草香料历史沿革作用化学成份分类分类依据按调味品商品性质按调味品成品形状按调味品呈味感觉其他分法如何辨别调味品放置期限国家标准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标准具体分类中国发展发展趋势渠道运营多样化区域品牌全国化企业整合航母化在水产养殖中的妙用定义调味品主要是指香草和香料。

香草是各种植物的叶子。

它们可以是新鲜的、风干的或磨碎的。

香料是植物的种子、花蕾、果实、花朵、树皮和根。

香料的味道比香草浓烈得多。

有些情况下,一种植物既能用于生产香草又能用于生产香料。

有些调味品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例如红辣椒粉),或者由多种香草混合而成(例如调味袋)。

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改善食物的味道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拼音: tiáo wèi pǐn单味调味品英文: [flavouring;condiment;seasoning]香草罗勒:新鲜或者风干的罗勒的甜味是意式菜肴的必备要素。

月桂叶:整片风干的月桂叶可以为炖菜和肉类增添特殊的香气,不过请务必在上菜前拿走月桂叶。

细香葱:细香葱气味清淡,常用作菜肴的装饰。

莳萝:莳萝属于欧芹科,莳萝草是风干的、柔软且有茸毛的莳萝叶子。

它特殊的香气很容易盖过菜肴的其他味道,所以请慎用。

墨角兰:墨角兰的味道与牛至很接近,通常用于鱼类、肉类、家禽类的菜肴和番茄酱中。

薄荷:薄荷既有新鲜的,也有风干的,可以用于蔬菜、水果类菜肴中,还可以用在茶里。

牛至:牛至的气味很重,极易盖过清淡的菜肴,但用在很多意式菜肴中却恰到好处。

欧芹:购买时,要选择鲜绿色且带有清新香气的欧芹。

为便于储存,需仔细清洗欧芹,并甩去多余的水。

先用纸巾包裹欧芹,再将其放入塑料袋中。

平时应冷藏,使用时再取出。

欧芹常用作菜肴中的装饰。

迷迭香:尽管迷迭香不能很好地与其他香草配合,但特殊的香气使其成为肉类、家禽或烧烤的首选配料。

鼠尾草:新鲜鼠尾草的香气比风干的浓重许多,但两者都可以与野味、家禽和馅料很好地配合。

龙蒿:龙蒿常用于鸡类、鱼类和蔬菜中,也用于各种沙司中。

新鲜龙蒿叶风干后辛辣味会大减。

百里香:百里香常用于蔬菜、肉类、家禽、鱼类、汤和奶油沙司中,为其增添风味。

英国百里香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香料多香果粉:这种香料有着肉桂、肉豆蔻、丁香的混合香气,因此而得名。

马槟榔:这些是马槟榔树上如豌豆大小的花蕾。

马槟榔主要产于中美洲和地中海地区,可为沙司、调味汁和佐料增添辛辣的气味。

卡宴辣椒:这种红辣椒需慎用,以免其味道过重,但对于很多拉丁美洲和西南部的菜肴来说是必备的。

红辣椒粉:和咖喱粉一样,红辣椒粉也是由辛辣的香料和磨碎的红辣椒混合而成。

肉桂:磨碎的树皮主要用于甜点,而整块树皮则可用于为苹果酒和其他热饮调味。

丁香:这种甜味的香料既有整只的,也有磨碎的,常用于烤肉和甜点中。

孜然芹:磨碎的孜然芹因其辛辣的烟熏口味,常用于许多拉丁美洲和西南部的菜肴中。

请慎用。

咖喱粉:咖喱粉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包括姜黄、小豆蔻、孜然芹、胡椒、丁香、肉桂、肉豆蔻,有时还有生姜。

辣椒使它辛辣,磨碎的干大蒜则赋予它浓重的口味。

咖喱是根据其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香料来混合的。

生姜:生姜是一种多节、棕褐色的块根,能为食物增添一种特殊的香气,广泛用于亚洲菜肴中。

肉豆蔻:这种香料带有辛辣的香气,以及一种温暖的、微甜的口味,常用于调味烘焙的食物、蜜饯、布丁、肉类、沙司、蔬菜和蛋奶酒。

红辣椒:磨碎的红辣椒能为土豆色拉和海鲜等菜肴增色,而又不使其过于辛辣。

干藏红花粉:这种芳香的香料主要用于汤和米饭中。

姜黄:和生姜一样,姜黄是咖喱粉的必备成分,一度被称为印度藏红花。

请慎用——它只需一点,香气就足以持久。

历史沿革按照我国调味品的历史沿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代:第一代:单味调味品,如酱油、食醋、酱、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时间最长,跨度数千年。

第二代:高浓度及高效调味品,如超鲜味精、IMP、GMP、甜蜜素、阿斯巴甜、甜叶菊和木糖等,还有酵母抽提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

此类高效调味品从70年代流行至今。

第三代:复合调味品。

现代化复合调味品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

目前,上述三代调味品共存,但后两者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营销份额。

作用调味品的每一个品种,都含有区别于其他原料的特殊成份,这是调味品的共同特点,也是调味品原料具有调味作用的主要原因。

调味品中的特殊成份,能除去烹调主料的腥臊异味,突出菜点的口味,改变菜点的外观形态,增加菜点的色泽,并以此促进人民食欲,杀菌消毒,促进消化。

例如:味精、酱油、酱类等调味品都含氨基酸,能增加食物的鲜味;香菜、花椒、酱油、酱类等都有香气;葱、姜、蒜等含有特殊的辣素;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酒、醋、姜等可以去腥解腻,调味品还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如酱油、盐含人体所需要的氯化钠等矿物质;食醋,味精等含有不同种类的多种蛋白质,氨基酸及糖类,此外,某些调味品还具有增强人体生理机能的药效。

化学成份各种调味品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呈味成份,这与其化学成份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化学成份,可以引起不同的味觉。

我们常用的调味品主要呈咸、甜、酸、辣、鲜、香、苦等味。

下面把可以引起各种味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下。

1、咸味咸味是化合物中,中性盐所体现的味道,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等都有咸味,但同时又有其他异味。

各种盐的呈味程度和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苦味等异味越重。

咸味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食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由于氯离子和钠离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氯化钠有纯正的味道。

咸味调味品有盐、酱油、酱类制品。

对一些肾脏患者,在生活中不能用食盐,可以苹果酸钠,谷氨酸钾代用。

2、甜味甜味是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味型。

甜味的产生主要是氨羟基等产甜味基因和助甜味基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聚合度较低的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

甜味调味品有:食糖(包括白糖、红糖)蜂蜜、饴糖、冰糖等。

3、酸味酸叶由有机酸和无机酸电离的氢离子所产生。

食醋、番茄酱、变质的酱油和酒都可以作为酸味调味剂,常见酸味的主要成份是醋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

有机酸,是一种弱酸,能参与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对人体健康无影响,能溶于水,其酸味远不及无机酸,强烈。

4、辣味辣味是一些不挥发的刺激成份刺激口腔黏膜所产生的感觉。

其成份较复杂,各品种的辣味来源于不同的成份。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碱;胡椒的辣味是辣椒碱和椒脂;生姜的辣味主要是姜油酮、姜辛素;葱蒜的辣味主要是蒜素。

5、鲜味味精、鸡精、虾子、蚝油、虾油、鱼露等都有鲜味,虾子,蚝油,鱼露的呈鲜成份是各种、酰胺、氨基酸,味精是谷氨酸钠,鸡精是肌苷酸钠。

6、香味香味来源于挥发性的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以及脂类等物质。

香味调味品有茴香、桂皮、花椒、料酒、香糟、芝麻油、桂皮酱、酱油、丁香花、玫瑰花等。

7、苦味苦味来源于茶叶碱、可可碱,咖啡碱等生物碱有酮类化合物。

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也具有苦味。

苦味食不知所云有茶、咖啡、苦瓜、莲蕊等。

分类分类依据中国研制和食用调味品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调味品品种众多。

其中有属于东方传统的调味品,也有引进的调味品和新兴的调味品品种。

对于调味品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调味品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调味品商品性质1、依调味品的商品性质和经营习惯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目前中国消费者所常接触和使用的调味品分为六类:(1)、酿造类调味品:酿造类调味品是以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等成分的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后进行发酵,即借有关微生物酶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其转变为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酱油、食醋、酱、豆豉、豆腐乳等。

(2)、腌菜类调味品:腌菜类调味品是将蔬菜加盐腌制,通过有关微生物及鲜菜细胞内的酶的作用,将蔬菜体内的蛋白质及部分碳水化合物等转变成氨基酸、糖分、香气及色素,具有特殊风味。

其中有的加淡盐水浸炮发酵而成湿态腌菜,有的经脱水、盐渍发酵而成半湿态腌菜。

此类调泡发酵而成湿态腌菜,有的经脱水、盐渍发酵而成半湿态腌菜。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榨菜、芽菜、冬菜、梅干菜、腌雪里蕻、泡姜、泡辣椒等。

(3)、鲜菜类调味品:鲜菜类调味品主要是新鲜植物。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葱、蒜、姜、辣椒、芫荽、辣根、香椿等。

(4)、干货类调味品:干货类调味品大都是根、茎、果干制而成,含有特殊的辛香或辛辣等味道。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胡椒、花椒、干辣椒、八角、小茴香、芥末、桂皮、姜片、姜粉、草果等。

(5)、水产类调味品:水产类调味品水产中的部分动植物,干制或加工,含蛋白质量较高,具有特殊鲜味,习惯用于调味的食品。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鱼露、虾米、虾皮、虾籽、虾酱、虾油、蚝油、蟹制品、淡菜、紫菜等。

(6)、其它类调味品:不属于前面各类的调味品,主要包括:食盐、味精、糖、黄酒、咖喱粉、五香粉、芝麻油、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银虾酱、番茄沙司、番茄酱、果酱、番茄汁、桂林酱、椒油辣酱、芝麻辣酱、花生辣酱、油酥酱、辣酱油、辣椒油、香糟、红糟、菌油等。

按调味品成品形状2、按调味品成品形状可分为酱品类(沙茶酱、豉椒酱、酸梅酱、XO酱等)、酱油类(生抽王、鲜虾油、豉油皇、草菇抽等)、汁水类(烧烤汁、卤水汁、喼汁、OK汁等)、味粉类(胡椒粉、沙姜粉、大蒜粉、鸡粉等)、固体类(砂糖、食盐、味精、豆豉等)。

按调味品呈味感觉3、按调味品呈味感觉可分为咸味调味品(食盐、酱油、豆豉等)、甜味调味品(庶糖、蜂蜜、饴糖等)、苦味调味品(陈皮、茶叶汁、苦杏仁等)、辣味调味品(辣椒、胡椒、芥茉等);酸味调味品(食醋、茄汁、山楂酱等)、鲜味调味品(味精、鸡精、虾油、鱼露、蚝油等)、香味调味品(花椒、八角、料酒、葱、蒜等)。

除了以上单一味为主的调味品外,大量的是复合味的调味品,如油咖喱、甜面酱、乳腐汁、花椒盐等等。

高效调味品其他分法4、调味品的分类还可以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按地方风味分,有广式调料、川式调料、港式调料、西式调料等;按烹制用途分,有冷菜专用调料、烧烤调料、油炸调料、清蒸调料,还有一些特色品种调料,如涮羊肉调料;火锅调料、糟货调料等;按调味品品牌分,有川湘、淘大、川崎、优豪、家乐等国内品牌,也有味可美、李锦记、卡夫等合资或海外品牌,此外还有一些专一品牌,如李派急汁、日本万字酱油、香港优豪鸡粉、印度咖喱油、日本辣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