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当入射光波射入一轴晶矿物时,发生双折射和偏光化,分解为两种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且传播速度不等的偏光,其中一种偏光无论入射光方向如何改变,其振动方向总是垂直于c轴的,相应折射率No 也始终保持不变。
所以一轴晶光率体所有椭圆切面上都有No。
不是。
(1)垂直光轴(OA)的切面(2)垂直锐角等分线(Bxa)的切面(3)垂直钝角等分线(Bxo)的切面2.一轴晶:Ne>No,光性符号为正;Ne<No,光性符号为负二轴晶:确定Bxa方向是Ng轴还是Np轴,若Bxa=Ng(Bxo=Np),则光性符号为正;若bxa=Np(Bxo=Ng),则光性符号为负。
3.二轴晶两光轴相交的锐角称为光轴角以符号“2V”表示。
公式为tan2α=4.P15图1-14,P16图1-15(1)垂直光轴切面:双折射率为零(2)平行光轴切面:一轴正晶最大双折射率为Ne-No,一轴负晶最大双折射率为No-Ne (3)斜交光轴切面:一轴正晶Ne>Ne'>No,一轴负晶Ne<Ne'<No。
5.P22图1-21(1)垂直光轴(OA)的切面:双折射率为零(2)平行光轴面(OAP)的切面:最大双折射率Ng-Np (3)垂直锐角等分线(Bxa)的切面:二轴正晶Nm-Np,二轴负晶Ng-Nm(4)垂直钝角等分线(Bxo)的切面:二轴正晶Ng-Nm,二轴负晶Nm-Np6.均不能。
光率体是表示在晶体中传播的光波振动方向与晶体对该光波的折射率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图形。
光性正负取决于Ne与No的相对大小,当Ne>No时为正光性,Ne<No时为负光性。
无论正光性还是负光性其光率体直立旋转轴必定是Ne,水平旋转轴是No,放倒不能改变其光性正负。
7.由旋转椭球体逐渐变为圆球体。
8.光率体形状由三轴椭球体逐渐变为旋转椭球体。
Nm=Np时为一轴晶,光性符号为(+)Nm=Ng时为一轴晶,光性符号为(—)9.中级晶族:三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中,无论光性符号正、负,Ne轴总是与晶体的高次对称轴L3、L4、L6一致(或说平行)。
斜方晶系:其光性方位是光率体的三个主轴(Ng、Nm、Np)与三个结晶轴(a、b、c)分别一致(或说平行)。
单斜晶系:其光性方位是光率体三个主轴中有一个主轴与b轴一致(或平行),其余两主轴在ac平面内分别与a、c轴斜交。
三斜晶系:其光性方位是光率体的三个主轴与三个结晶轴均斜交,斜交的方向和角度则因矿物种属不同而异。
10.绿光下,Ne=No,为均质体;红光白光下,Ne>No,为一轴正晶;紫光下,Ne<No,为一轴负晶。
11.折射率色散:透明物质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双折射率色散:非均质体矿物斜交OA切面的双折射率一般随入射光波波长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光率体色散:由于非均质体的折射率色散强度随方向不同而不同,则随着入射光波长的改变,其光率体的大小、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12.变为均质体。
13.变为一轴晶。
15.(1)单斜(2)负(4)长轴Ng,短轴Nm (6)1.701-1.69117.一轴晶,正光性。
三组切面均有一相同值且其他两值均大于这一相同值。
第二章透明造岩矿物及宝石晶体光学鉴定常用仪器1 透射偏光显微镜与生物显微镜和反射偏光显微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1)答:透射偏光显微镜和普通生物显微镜的基本区别在于它有两个偏光镜,一个位于物台下面,称下偏光镜,又称起偏镜;另一个位于物镜上方,称上偏光镜,又长分析镜或检偏镜。
它与反射偏光显微镜不同在于它是在透射光下观察,而反射偏光显微镜是在反射光下观察。
2 将岩石薄片放置在物台上进行晶体光学鉴定时,为什么要盖玻片朝上?答:盖玻片下方有一长形玻璃,两者之间用加拿大树胶相连接,盖玻片较薄,但长形玻璃较厚,盖玻片朝上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岩石的形态光学性质等特征。
3 试述偏光显微镜校正中心的步骤?(39)答:(1)准焦后,在薄片中选一质点a,移动薄片,使质点a位于视域中心(即目镜十字丝交点处)。
(2)固定薄片,旋转物台,若物镜中轴与镜筒中轴物台旋转轴不重合,则质点a围绕某一中心做圆周运动,其圆心O点为物台旋转轴出露点。
(3)旋转物台180,使质点由十字丝交点移至a´处。
(4)同时调整物台上的校正螺丝,使质点甴a´处移至aa´线段的中心(即偏圆心的圆心O点)处。
(5)移动薄片,使质点由移至十字丝交点,旋转物台检查,若质点a不动,则中心已校好;若仍有偏心,则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全校正好为止。
(6)若中心偏差很大,旋转物台,质点a甴十字丝交点转出视域之外,此时来回转动物台,根据质点a运动的圆弧轨迹判断偏心圆圆心O点所在方向。
同时调整物台的两个中心校正螺丝,使视域内的所有质点(或某一质点)向偏心圆圆心相反方向移动。
并不时旋转物台,判断偏心圆圆心是否进入视域(圆心处质点在旋转物台时位置不发生变化)。
若偏圆心圆圆心已在视域内,再按前述步骤校正。
4 怎样利用黑云母确定下偏光振动方向?怎样确定上偏光振动方向?(41)答:(1)确定及校正下偏光振动方向。
使用中倍物镜准焦后,在矿片中找一个长条形具有互相平行的解理纹的黑云母切面置于视域中心。
旋转物台,使黑云母颜色变得更深。
此时,黑云母解理纹方向代表下偏光振动方向(因为光波沿黑云母解理纹方向振动时,吸收最强,颜色最深)。
如果黑云母解理纹方向与十字丝横丝方向(东西方向)平行,则下偏光振动方向正确,不需校正。
若不平行,则旋转物台,使黑云母解理纹方向与目镜十字丝横丝方向平行,再旋转下偏光镜,至黑云母颜色变得最深为止,此时下偏光振动方向位于东西方向。
(2)确定上偏光振动方向。
使用中倍物镜,去掉薄片,调节照明使视域最亮。
推入上偏光镜,若视域完全黑暗,证明上下偏光振动方向,即可确定上偏光振动方向。
若视域不完全黑暗,则说明上下偏光振动方向不正交。
5 在偏光显微镜校正中心时,扭动物镜或物台校正螺丝时,为什么只能让质点由a´移至偏心圆圆心O 点,而不是移至十字丝交点?答:旋转物台,质点a某一中心作圆周运动时,偏差一个半径,质点由a´移至偏心圆圆心O点恰好移动一个半径,若移至十字丝交点则相当于移动两个半径。
(可观察40页图2-11)第三章透明造岩矿物及宝石在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1 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的哪些光学性质?答:突起等级,闪突起,多色性,吸收性,颜色,糙面,形态,自形现象,边缘。
2 为什么镜下能见到晶体的轮廓?为什么有的矿物(如橄榄石)边缘明显,有的矿物(如石英)轮廓看不清楚?(47)答:(1)在岩石薄片中,相邻物质或由于种类不同,或虽然种类相同但切面方向不同,它们的折射率通常存在差异,其接触面不仅是物像界面,也是光学界面,有时发生全反射。
若发生全反射,光线不能进入折射率小的物质一方,而仍从折射率大的物质一方透出。
这样,在接触面附近,光线发生聚散现象,是一方光线相对集中,另一方相对减少。
光线较少一方变暗,沿矿物的边界面形成一个圈闭的暗带,即矿物的边缘。
矿物的边缘圈闭了矿物的范围,使矿物的轮廓在显微镜下显示出来。
(2)贝壳线的亮度和宽度,边缘的暗度和亮度主要取决于接触两物质折射率的差值; 折射率差值愈大,边缘愈粗,愈黑,贝壳线愈宽, 愈亮。
若两物质折射率完全相等,光学界面消失,边缘和贝壳线也随之消失。
3 什么叫贝壳线?贝壳线的移动规律是什么?(47)答:光线较集中的地方,变亮,沿矿物的边界面形成一条亮带,叫贝壳线。
移动规律:下降物台,贝壳线向着折射率大的介质一方移动。
4 偏光显微镜下是否能看见矿物的单体形态,偏光显微镜下如何研究矿物的单体形态?(50)答:在单偏光显微镜下,矿物颗粒一般有一黑色的边缘把其轮廓显示出来,在正交偏光镜下一般有不同的干涉色把其轮廓显示出来。
矿物的单体形态是将观察到的切面形态在空间联系起来所得出的立体图形。
对常见矿物,观察少数几个方向的切面形态即可得出单体形态;对未知矿物,要观察多个方向的切面形态用丰富的立体几何想象力,才能勾想出单体形态。
5 在岩石薄片中如何确定矿物是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52)答:自形:矿物的界面全为晶面,表现为切面边界平直,所有的切面形态均为多边形。
半自形:矿物部分界面为晶面,其余为非晶面,表现为切面部分边界平直,部分边界不规则,或有的切面为全由平直边界组成的多边形,有些切面只有部分边界平直。
他形:矿物无完整晶面,所有切面形态均为不规则的曲线多边形。
6 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颗粒的厚度基本一致,为什么在偏光显微镜下给人一种突起高低不同的感觉?(54)答:突起是指矿物表面“高出”薄片平面,类似于与“正地形的现象”。
突起是用于表征这种“高低不平”现象的。
突起是光线通过矿片后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是对矿物边缘和糙面的一种综合视觉,并不代表矿物表面的实际高低,因为同一薄片中矿片厚度基本一致,矿物表面基本位于同一高度。
突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矿物边缘的粗黑程度和糙面的显著程度,边缘越粗黑糙面越显著,突起越高。
7 如何规定(定义)突起的正负?正突起是否向上突起?负突起是否向下凹陷?在薄片如何确定正突起和负突起?(55)答:N矿>N胶,为正突起; N矿<N胶, 负突起。
即负突起矿物,折射率小于1.54; 正突起矿物, 折射率大于1.54。
负突起并不是向下凹陷的,它同样给人一种向上突起的感觉。
“正,负”是指矿物折射率是“大于”还是“小于”树胶的折射率,并不是指突起是向上还是向下。
正负突起确定:下降载物台,贝壳线向矿物方向移动的是正突起,向树胶方向移动的是负突起。
8 突起一般化分级几级?各个等级的折射率范围和镜下鉴定特征是什么?(55)答:6级,各个等级的折射率范围和镜下鉴定特征表格见55页表3-19 什么叫洛多奇尼科夫色散效应?如何解释洛多奇尼科夫色散效应?该色散效应有何应用意义?(49)答:当相邻两介质折射率相差很小,而且使用白光作为光源进行观察时,贝壳线变成了彩色的光带,即贝壳线发生了色散;在折射率较高的介质一方以蓝绿色调为特征,称蓝色带; 在折射率较低的介质一方,以橙黄色为特征,称橙色带,这一现象叫洛多奇尼科夫色散效应。
解释:当相邻两介质折射率相差很小时,贝壳线色散成彩色光带,提升镜筒,蓝色带向在折射率较大的物质一方快速移动。
洛多奇尼科夫色散效应常应用于区分最常见的浅色造岩矿物石英,微斜长石,酸性斜长石。
10 什么是闪突起?什么样的矿物具有闪突起?具有闪突起的晶体是否无论在任何切面都能见到闪突起?什么样的闪突起最明显?(56)答:闪突起是指旋转物台时矿物(一般是无色矿物)切面的突起时高时低,发生闪动变化突起高时,边缘、糙面较明显,矿物表面灰度深,突起低时,矿物边缘、糙面不显,表面亮度大。
对于有些双折射率较大的矿物,当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分别平行PP时,矿物的突起等级由一级变到另一级,从而产生闪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