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一)【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峰回路转回:(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斯:(4)掇幽芳而荫乔木荫: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文中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5.“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释: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岳阳楼之大观也: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三面临水: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3.甲文中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4.乙文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甲文有什么不同?(三)【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沙湖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写,【甲】文写了两个“闲人”,【乙】文写了两个“异人”,但两文所展露的作者的胸怀是一致的。
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释]①迳:取道,经过。
②纡曲:迂回曲折。
③形容:形态。
④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略无阙处( ) (2)常闻峡中水疾( )(3)每至晴初霜旦( ) (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写了水“疾”的特点,但写作意图不同,[甲]文意在突出,[乙]文则是为了。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
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①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②。
泊水溪,与诸公步入桃花源。
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③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④。
(选自明代袁中道《再游桃源县》)注:①白马雪涛:“桃源八景”之一。
②踞坐:蹲坐。
③陟:登高④灵壁:峭壁1.给乙文中划线部分划分停顿节奏(2处)。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桃可千余树()(4)石为泉水啮()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溯源而上,屡陟弥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甲乙文对桃源的描写有相似之处,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乙文与《桃花源记》中相近的句子。
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是虚写桃花源,表达了陶渊明对美好淳朴理想社会的向往。
【乙】文是实写桃花源,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①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⑥相杂,绵绵成韵。
即素重幽居,遂葺宇⑦其上。
幸富菊花,编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⑧,岂徒⑨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①仆:自己的谦称。
②谢病:托病辞官。
③薜(bì)萝:这里指隐土。
④梅溪:山名,在吴均的故乡故彰。
⑤岫(xiù):山洞。
⑥英英:象声词。
这里用来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声。
⑦葺宇:修建茅屋。
⑧仁智所乐:《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⑨徒:只,仅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找出描写静景、动景的句子,试举一例(一句即可),填入下面的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喜雨亭记(节选)【宋】苏轼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