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误用
现代生活中,语言的内容愈发丰富。
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
我们的语言文字由繁琐化为简洁,很多涵义丰富的成语因其古老久远的意义逐渐迷失在时代的长河中,很多成语在现今社会,都出现了误用的现象。
尤其表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中学生的乃至大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也多有出现。
例如,日常我们和别人对话时经常会用到不知所云,一般会误用成:他在说什么?不知所云。
这里的不知所云,意为不知道说的什么,应该用来描述说话人而不是和说话人对话的另一人。
这样就造成了成语的误用。
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注意这个成语的运用。
应多注意,避免造成误用。
再如高中生容易出现的成语误用:瓜田李下。
很多学生误认为这是描述的安逸的田园生活。
种满瓜果的田地里和结了满树的李子树下,一片丰收祥和的场景。
然而,瓜田李下指的却是在这硕果累累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怀疑具有叵测之心。
本意和误以为的意义差之千里,如若不注意使用,就会造成笑话。
同样是多出于高中生中的成语误用。
如坐春风,很多学生误认为是沐浴在美好的春风中。
享受着美好的景色。
实则指人们收到了良好的教化。
很多人对成语的误解造成了很多句意偏差,贻笑大方。
今日,在观看《芈月传》中,人物对话中有这样一句:大王待你真心,而你却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原意指迟疑不决,动摇不定,不知作何决断。
而剧中明显误用为人物行为前后不一致。
影视作品中这种语误出现,尤其是古代文化。
这样的误用传播会对更多人造成误解,应该及时改正,避免错误文化的传播。
同时,
我认为广大媒体发行者应严谨对待文本台词的使用。
成语误用的情况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缘由也分为很多种。
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类为望文生义。
很多人看到成语根据字面意思,不假思索的断章取义,下意识使用,从而造成了误用。
例如:惨淡经营这个词,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误用,实际释义却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很多人误解为艰难得做着某事,而忽略了在困难的境况中。
同样的例子还有,最为常见的误用还有万人空巷这个成语。
如,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人们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大街上万人空巷。
这里的望文生义实在典型。
万人空巷并不是街道上空无一人,反而是人山人海,恰恰相反。
再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一词。
经常被误认为是天气炎热,实则相反,意为天气转凉。
鬼斧神工一词,原意形容建筑雕塑的记忆精巧,非人工所能为。
却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色。
相近的还有巧夺天工一词。
对于这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成语,我们应多加关注,在日常生活中的成语使用时一定要避免这种典型的错误的产生。
成语有着久远的意义沉淀,其中含义也多有褒贬,很多时候我们对成语的褒贬词性不分,同样会造成成语的误用。
例如胸无城府一词。
指为人坦率,本意为褒义。
却多被误用为贬义,形容别人大脑简单。
如若不注意此词的本意,错来使用,定会造成沟通中的不便与误会。
再如趋之若鹜一词。
本义是像鸭子一样的成群结队的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意为贬义。
同样也是由于用词者对趋之若鹜的词性不分,用来比喻追赶好的事物。
造成成语的误用。
这种情况
多出现在中学生的词语辨析中。
始作俑者一词,同样义为贬义。
昨天同好友的对话中,恰巧出现了此词的误用。
朋友圈中热烈讨论着假期何时去何地游玩,最后说起,谁先提起谁来组织,其中一好友说:某某,他就是始作俑者。
这里很明显的成语误用。
我也及时纠正。
始作俑者原意为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朋友同去游玩时开心的好事,定不是什么恶劣风气。
恰好为褒贬不分所造成的误用。
可见生活中,我们对成语的使用存在很多问题,除却自身多加注意使用,也需留心身边人的使用,加以指点纠正。
成语误用的类型中还存在着成语成分的使用不恰当,造成的误用。
例如有的成语因其语义只能做谦辞,而有的只能做敬辞。
如,抛砖引玉一词,本意为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者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者作品,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并不能使用在别人身上。
说别人的行为是抛砖引玉。
正确使用应为:我的话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目的还需大家自己努力。
同样自谦的成语,生活中多次用到的还有不情之请一词。
指的是不合理的请求,用在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不能用作别人的请求是不情之请。
这样主客倒置,就会误用。
与这些谦辞相对的为一些敬辞。
同样容易造成误用,如鼎力相助一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一般用于情人帮助时说的客气话。
不能用在自己身上,说自己对别人鼎力相助。
这是不恰当的。
与之相近的还有倾囊相助等。
谦辞敬辞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很是重要,日常交际中,若不多加注意这些成语的本意与运用,就会造成对话中误解。
成语的误用还多发生在不知成语的出处。
很多成语出处久远有其特定的意义。
例如安步当车一词。
出自: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意为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认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然而很多人误将此处的“安”理解为安全的意思。
违背了本意从容地意思。
就是因为对此词的出处不详,不能很好的根据语境来理解安步当车,从而造成了误用。
再如。
弹冠相庆一词,出自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相互庆贺,将要有官可做。
为贬义。
若不清楚成语的出处和本意,很容易误用为褒义,相互庆贺开心的样子。
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清楚成语为何意,同样要理清出处,这样才能准确得使用。
成语中很多词的使用对象是固定的,如果不注意使用错误,实在是笑话。
比如豆蔻年华。
出自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若是用来形容小伙子豆蔻年华,岂不笑话。
与之相对的风烛残年,桑榆暮景则是形容老年。
再如耳提面命,指的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教诲。
朋友和平辈之间并不能使用。
三令五申也如此。
这类成语稍加注意就不会闹成乌龙。
成语本意大都寓意丰富,在句子中使用不注意就会造成语义的重复,形成语误。
例如,前文中我使用的贻笑大方一词,指的是让人笑话。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此意中已有让人笑得意义。
然而,很多人在使用时不加注意
说为: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此为语义重复。
谦辞中蓬荜生辉也易用成语义重复。
“先生的到来真是令我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本意中也有使和让的意思。
总之,语义重复的成语运用大多因成语自身包含了使和让的意义。
很多成语也因字形相近,意义却不同,从而造成的误用。
例如形影相吊和形影不离。
前者指的是孤独,后者指的是彼此关系密切。
意义相差甚远。
最为典型也当属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
前者在前文中也提到过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反对不同意,意中含有贬义。
不以为意却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两者字形虽很相近,意义中却有差别,应仔细分析,正确使用。
再者如乐不思蜀和乐不可支,前者指乐而忘返,后者指的是开心到了极点。
我们说阿斗乐不思蜀,若是说阿斗乐不可支则意义错误,语义不通。
又如耳濡目染与耳闻目睹。
前者指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收到了影响。
后者就是指亲眼看见亲眼听到。
一是所受影响,一是所见所闻。
意义大为不同。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很多精华凝聚在成语之中。
成语也是精粹文化的集合。
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有成语使用。
应该谨慎使用。
尤其是我们作为对外汉语的学生,在日后对留学生的授课中,更应注意成语的使用。
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并推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