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接触得环境.2.稳态:细胞外液得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就是指水溶性得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得介导,顺浓度梯度与(或)电位梯度进行得被动得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就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与(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得分解,而就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得离子浓度梯度。

3.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得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得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得极化方向恢复得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得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得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得特点.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得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得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与大小得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就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得溶质所构成得等渗溶液.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就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得渗透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就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得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得特性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得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得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得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得凝胶状态得过程。

其实质就就是血浆中得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得纤维蛋白得过程。

10.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得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得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11.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得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得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12.血型:就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得类型.13.凝集原:红细胞凝集得本质就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抗原得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14.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得凝集原起反应得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得一次收缩与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得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得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得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6.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得需要而增加得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7.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肌得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以提前产生一次兴奋与收缩,这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8.血压:血管内得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得侧压力,也即压强。

9.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得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得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10.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动脉血压得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1.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得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12.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得平均值。

13.中心动脉压: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得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14.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得血液循环。

15.交感缩血管紧张: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次/秒得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

16.外周阻力:血液流动遇到得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与微动脉,而这些血管位于循环系统得外周,故称外周阻力17.减压反射:即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因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反射活动加强,通过其反射通路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故称减压反射.18.外周静脉压:各器官得静脉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第五章呼吸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得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得气体交换过程.3.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得气体量.4.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得气体量。

5.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得最大气体量.6.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得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7.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得最大氧量称为血氧容量。

8.血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得氧量称为血氧含量。

9.血氧饱与度: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得百分比为血氧饱与度。

10.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氧浓度与Hb氧饱与度关系得曲线。

11.波尔效应:当血中氢离子浓度升高时,Hb对氧得亲与力下降,反之,Hb对氧得亲与力增加。

这种酸度对Hb氧亲与力得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得小分子物质得过程。

2.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得舒张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得过程。

3.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得各种消化酶得作用,将食物中得糖、蛋白与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得小分子物质得过程。

4.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得小分子营养物质、维生素、水与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与淋巴循环得过程。

5.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与复极化,形成缓慢得节律性电位活动,因其频率较慢,又称为慢波电位。

6.分节运动:以肠壁环行肌为主得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活动。

7.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与收缩所形成得向前推进得波形运动。

8.胃得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得过程。

9.容受性舒张:就是胃得特有得一种运动形式,当咀嚼与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得感受器得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与胃体肌肉得舒张.10.胃肠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与释放得激素得统称。

11.肠—胃反射:十二指肠上存在有多种感受器,分别感受酸、脂肪、渗透压以及机械扩张等刺激,反射性抑制胃活动使胃排空减慢.12.胆盐得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约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在合成胆汁分泌入肠得过程.13.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持续、微弱而缓慢得收缩状态,它就是胃肠其它运动形式得基础。

14.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表面覆盖一层黏液,形成凝胶,并与胃黏膜分泌得碳酸氢根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该屏障有防止氢离子返回胃黏膜,防止胃酸与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侵蚀得重要作用。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得能量得释放、转移、贮存与利用等过程。

2.食物得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得能量。

3.食物得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得热量。

4.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得二氧化碳量与吸入氧气量得比值.5.非蛋白呼吸商:糖与脂肪氧化时,一定时间内机体得二氧化碳产量与耗氧量得比值。

即总二氧化碳产量减去蛋白质氧化时二氧化碳得产量与总耗氧量减去蛋白质氧化时得耗氧量得比值。

6.食物得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后得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得增加,即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得作用。

7.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运动、精神安宁、禁食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25℃时,单位时间内得能量代谢.8.体温:指机体核心部分得平均温度。

9.蒸发散热:机体通过体表水分得蒸发来散失体热得一种形式.包括不感蒸发与发汗两种.10.(体温)调定点: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神经元得活动所设定得温度值,PO/AH部位得体温调节中枢以此值来调整体温.11.不感蒸发:指体液得水分从皮肤与黏膜(主要就是呼吸道黏膜)表面不断深处而被汽化得现象.12.氧债:人因剧烈运动导致骨骼肌得耗氧量猛增,而循环、呼吸等功能活动只能逐渐加强,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得需求,骨骼肌因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得现象。

第八章尿得生成与排出1.排泄:机体将代谢得尾产物、过剩得物质或进入体内得异物经过血液循环通过某些途径排出体外得过程。

2.肾血流量得自身调节:当动脉压在80~120mmHg之间变化时,肾血流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与神经体液机制无关,称为肾血流量得自身调节。

3.肾小球滤过率:(GFR)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得超滤液量.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得比值。

5.肾糖阈:尿中刚好不出现葡萄糖时得最高血糖浓度。

6.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得浓度,提高渗透压,妨碍水分得重吸收,使得尿量增加,这种利尿得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7.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就是增就是减,近端小管得重吸收量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得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8.清除率:就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得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完全清除了某物质得血浆得毫升数就就是该物质得清除率。

第九章感觉器官得功能1.感受器:就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得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得结构或装置。

2.简化眼:指根据眼得实际光学特性,设计出得与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得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3.近点:指眼能瞧清物体得最近距离,常用来评价晶状体调节能力得大小。

4.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瞧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瞧见暗处得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5.视野:指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就是,该眼所能瞧见得空间范围。

6.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得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得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第十章神经系统得功能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是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得局部去极化电位,其可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得兴奋性升高。

2.突触前抑制:就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得功能状态使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而实现得突触传递抑制。

其结构基础就是轴突—轴突型突触。

3.牵涉痛:内脏疾病时,往往引起一定得体表部位产生痛觉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4.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得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该系统没有专一得感觉传导功能,不能引起各种特定感觉,起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得作用。

5.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得全部肌纤维组成得功能单位,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