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物质热解技术
在较大规模的反应系统中,采用与冷液体接触的方式进行冷 凝收集,通常可以收集到大部分的液体产物,但进一步的收 集则需要依靠静电捕捉等对处理微小颗粒比较有效地技术了。
2010-06
Page 7
4.2.2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及开发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加 拿大Waterloo大学开 始了以提高液体产率 为目标的循环流化床 研究,为现代快速、 闪速裂解提供了基础, 被公认为本领域中最 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
第4章 生物质热解技器-真空热解反应器 4.7.3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旋转锥反应器 4.7.4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流化床热解反应器 4.7.5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热辐射反应器
4.2 生物质热裂解主要工艺比较
4.3 生物油技术发展历程 4.4 生物质热解技术工艺流程 4.5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分类 4.6 生物质热解液化主要装置对比 4.7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 4.7.1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烧蚀涡流反应器 4.7.2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真空热解反应器
2010-06
Page 5
4.2.1 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流程 焦炭和灰的分离 在生物质热解制油工艺中,一些细小的焦炭颗粒不可避免地 进入到生物油液体当中。研究表明:液体产物中的焦炭会导 致生物油不稳定,加快聚合过程,使生物油的粘度增大,从 而影响生物油的品质。 同时,生物质中几乎所有的灰分都保留在焦炭当中,而灰分 是影响生物质热解液体产物收率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将大 大催化挥发成分的二次分解,所以分离焦炭也会影响分离灰 分。 分离焦炭除了采用热蒸汽过滤外,还可以通过液体过滤装置 (滤筒或过滤器等)来完成,目前,后者仍处于研究开发阶 段。焦炭的分离虽然很困难,但是对所有的系统而言都是必 不可少的。
目前进行的生物质热解制油技术研究中,针对第一类 和第三类的反应器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多,并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这些反应器的成本较低且宜大型化,从而能 在工业上投入实际应用。
2010-06 Page 16
4.3.2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烧蚀涡流反应器(1)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 世界各国通过反应器的 设计、制造及工艺条件的 控制,开发了各种类型的 快速热解工艺,几种有代 表性的反应器如下:
烧蚀涡流反应器 (1995) 美国可再生能 源实验室(NREL)研制 出的烧蚀涡流反应器,其 流程如图所示。
2010-06 Page 17
4.3.2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烧蚀涡流反应器(1) 反应器正常运行时,生物质颗粒需要用速度为 40m/s的氮气或过热蒸汽流引射(夹带)沿切线方 向进入反应器管,生物质在此条件下受到高速离心 力的作用,导致生物质颗粒在受热的反器壁上的受 到高度烧蚀。烧蚀后,颗粒留在反应器壁上的生物 油膜迅速蒸发。如果生物质颗粒没有被完全转化, 可以通过特殊的固体循环回路循环反应。
升温速率
非常低 低 较高 高 高 非常高 中
最高温度/℃
400 600 650 <650 >650 1000 400
主要产物
炭 气、油、炭 油 油 气 气 油
高
500
油
2010-06
Page 2
4.2 生物质热解工艺类型及研究现状 4.2.1 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流程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 一般工艺流程由物料的干 燥、粉碎、热解、产物炭 和灰的分离、气态生物油 的冷却和生物油的收集等 几个部分组成。
2010-06
Page 4
4.2.1 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流程 热裂解反应器 反应器是热解的主要装置,反应器类型的选择和加热方式是 各种技术路线的关键环节。适合于快速热解的反应器型式是 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热解制油实用性较强的反应器都具备了 三个基本特点:加热速率快,反应温度中等和气相停留时间 短。
20世纪80年代初,加拿大Waterloo大学开始了以提高液体 产率为目标的循环流化床研究,随后开始了持续闪速热解流 化床实验台得到研制。他们的工作为现代快速和闪速裂解提 供了基础,被公认为本领域中最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
2010-06
Page 11
4.2.2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及开发现状 1989年,欧洲第一家生物质热解加工厂,一个传统的慢速 热解示范性工厂(500kg/h)在意大利落成,其液体和焦炭的 产量大致上都在25%左右。同一时期,瑞典Bio-Alternative公 司建成了固定床反应器的热解示范性工厂,主要用来制取焦 炭和副产品油,其焦油产率也比较低,仅20%的质量含量。
2010-06
Page 18
4.3.2 典型的快速热解反应器-烧蚀涡流反应器(1) 在1995年,该实验室在原来系统的基础上将主反 应器改为垂直,并且还增加了热蒸汽过滤装置。改 进后的实验系统可获得更为优质的生物油,主要是 因为安装了热蒸汽过滤设备,成功的防止了微小的 焦炭颗粒在裂解气被冷凝过程中混入生物油,同时 这也使得油中的灰分含量低于0.01%,并且碱金属 含量很低。这套系统所生成油的产量在67%左右, 但该油中氧含量较高。
西班牙Fenosa联邦于1993年建立了基于Laterloo大学热裂解 技术的200kg/h闪速热裂解试验台。比利时Egemin公司于1991 年建立由他们自行设计的,容量为200kg/h引射流反应器并在 1992投入运行使用。许多重要的热裂解技术在欧洲一些著名 实验室和研究所中进行开发,90年代初欧共体JOULE计划中 的用生物质生产能源项目的很多课题的启动也显示了欧盟对 生物质热裂解制油技术的重视程度。
2010-06 Page 6
4.2.1 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流程 液体生物油的收集 液体的收集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热解过程中运行最困难的部分, 目前几乎所有的收集装置都不能很有效的收集。
这是因为裂解气产物中挥发份在冷却过程中与非冷凝性气体 形成了烟雾状的气溶胶形态,是一种由蒸汽、微米级的小颗 粒、带有极性分子的水蒸气分子组成的混合物,这种结构给 液体的收集带来困难。
4.8 生物油组分及性质比较
4.8.1 生物油组成成分比较 4.8.2 生物油主要性质比较 4.8.3 生物油主要性质说明 4.9 生物质热解技术发展趋势
4.10 生物油深加工技术介绍
2010-06
Page 1
4.1 生物质热裂解主要工艺比较 表. 生物质热裂解主要工艺比较
工艺类型 滞留期 慢速热裂解 炭化 数小时-数天 5-30min 常规 快速热裂解 0.5-5s 快速 闪速(液体) <1s 闪速(气体) <1s 极快速 <0.5s 2-30s 真空 反应性热裂解 加氢热裂解 <10s
2010-06 Page 15
4.3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 4.3.1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分类 间接式反应器 这类反应器的主要特征是由一高温的 表面或热源提供生物质热解所需热量,其主要通过热辐 射进行热量传递,对流传热和热传导则居于其次要地位, 常见的热天平也可以归属此类反应器。 混合式反应器 其主要是借助热气或气固多相流对生 物质进行快速加热,其主导热量方式主要为对流换热, 但热辐射和热传导有时也不可忽略,常见的有流化床反 应器、快速引射床反应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等。
2010-06 Page 10
4.2.2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及开发现状 生物质热裂解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生 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北美,加拿大西 安大略大学开始利用输送床以制造气体和液体燃料及化工产 品的研究。然而其发表的资料主要是关于乙烯和丙烯产物的 研究,并没有引起做够的重视。
1990年左右, 欧美一些国家 开始建设速热 解示范性工厂 或试验台。
2000年左右, 中国各科研机 构纷纷开始对 生物质热解设 备的研发。
近期,中国一 些科研机构也 开始研发生物 油的深加工技 术。 Page 8
4.2.2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及开发现状 生物质热解技术在世界上还属于新技术,生产工艺上尚有 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中国在生物油热解液化设备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国外,国 内开发的反应器主要以接触式和混合式为主,具有代表性的 是流化床式反应器和旋转锥反应器。目前我国热解液化工艺 整体上尚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2010-06
Page 3
4.2.1 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流程 原料干燥和粉碎 生物油中的水分会影响油的稳定性、粘度、PH值、腐蚀性以 及一些其它特性,而天然的生物质原料中含有较多的自由水, 相比从生物油中去除水分,反应前物料的干燥要容易的多, 因而在一般的热解工艺中,为了避免将自由水带入产物,物 料要求干燥到水份含量低于10%(质量分数)。 快速热解制油工艺要求高的传热速率,除了从反应器的传热 方面入手,原料尺寸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对原料需要 进行粉碎处理,不过随着原料的尺寸变得越小,整个系统的 运行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研究方向和重点也开始拓宽。过去的 研究只要侧重热解反应器类型以及反应器参数,以寻求产物 的最大化。技术的成熟使生物油产量上的发展空间已经不是 很大了,最大产量基本上都可以达到70%~80%左右。
生物油品质和反应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预处理原始物料以及催化,改性等方法提高产物的品质 以适合高层次应用时拓展技术应用空间和前景的重要手段。 而整体利用生物质资源的联合工艺以及系统整体效率则被认 为是最大化热解制油经济效益,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发展方 向。
2010-06 Page 12
4.2.2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及开发现状 生物质热解制油技术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 着试验规模的反应装置逐步完善化,示范性和商业化运行的 热裂解装置被不断开发和建造。不同规模的、各种各样型式 的快速热裂解系统在世界各国先后建立起来。
2010-06
国外对生物油深加工的研究早已展开,但是暂时没有取得 突破性进展。
中国在生物油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发的 机构不多。东北林大、中科大、山东理工对生物油与柴油混 合制备乳化油技术进行了研究,但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