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藤野先生 (2)

藤野先生 (2)

《藤野先生》教学诊断报告
《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象上文言文那样
串讲式的讲授学生肯定受不了,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有选择性的分析几个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去理解。

因为事先就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这篇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提前自行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所以开门见山的说这节课将学习《藤野先生》,见学生反应平淡,知道他们没读出味道来,于是我慢慢从鲁迅的有关知识引入,简要回顾鲁迅的生平,并说这篇课文融入了鲁迅的两中情感:一种是鲁迅对藤也先生崇敬和怀念之情,一种是鲁迅的那种复杂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

让学生从整体情感上对本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我重点介绍的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并插入对鲁迅生平和思想变化的介绍,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不是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情感教育,当我讲到日俄为争夺中国的领土发生的那场战争,清政府却无耻的保持中立时,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发,义愤填膺,紧握拳头,对清政府的做法的愤慨,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的仇视溢于言表,这比空洞的说教有成效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者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已经进入了情景状态,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后,再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就很容易了,譬如说对仙
台人的热情鲁迅说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反应,很显然并不是鲁迅的不领情,而是有着特殊的背景的,我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生平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弱国,鲁迅做为弱国的子民在强国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自卑,而一个毫无民族感情的人是不会产生这种自卑的,因此这里其实曲折的表现了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同时,有了这些基础,作者后面写道的放弃学医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鲁迅是怀着科
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的,但在电影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的积弱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落后,是一种愚昧,并不光是物质上落后,如果不从思想唤醒这些麻木的国民,中国永远不会强大,学好了医术最多只能医好几个好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身体健康而思想麻木的看客,所以,他离开了藤野先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去办刊物,从事文艺了。

我觉得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每当要讲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我在备课时就出现了为
难情绪,总是担心自己讲不好。

我觉得这是由于自己作为新手教师对教材不熟悉,语文素养不高所致。

希望自己能克服对鲁迅先生文章的心理障碍,更多的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仔细钻研教材,填补自身不足。

认真阅读李老师推荐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及《听李镇西教授讲课》这两本书,时刻不忘入职初心“志当存高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