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的要求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的要求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的要求题目:(宋体小三)系别:宋体小三居中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宋体小三居中教师职称:协助指导/联系教师:教师职称:年月日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优化一、题目背景和意义(宋体小三加粗缩进2字符)(内容宋体小四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列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和选题的背景、意义和题目理论研究价值或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

(应充分搜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资料,全面反映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

论述中应列示所选资料的出处、书刊的版本、期号等。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列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预期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对于毕业设计,应列出使用的设计方法和预期的实施方案;对于毕业论文,将题目改为“实施方案”,应列出预期的研究实施方案。

)五、进度计划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根据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写明的建议进度计划安排,制定个人具体的时间计划。

)六、参考资料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列出开题阶段所用到的参考资料,并写明所选资料的出处、书刊的版本、期号等。

)开题报告填写说明一、开题报告撰写格式按照学校规定模版填写,所有页面的页边距设置为上:3cm、下:2.5cm、左:3cm、右:2.5cm,装订线在左侧,开题报告正文的行距为20磅。

二、开题报告封面上的一些栏目内容如果为空,可以不填,但不能将空栏删去。

三、对于开题报告封面上“协助指导/联系教师”一栏,若填写协助指导教师姓名,将该栏改成“协助指导教师”;若填写联系教师姓名,将该栏改成“联系教师”,并且将宽度调整为与上一行“指导教师”对齐。

四、开题报告封面上的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数字字体为TimesNewRoman,例如“2005年12月31日”,字号为小三号。

五、开题报告封面上填写学院名称时,学院名称前后各空一个汉字符。

六、本填写说明只供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时使用,不要装订在开题报告或毕业设计(论文)中。

模版中红色字是对字体、格式和填写内容的说明,开题报告撰写完毕后,应将红色字删去。

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探析[摘要]“X透了”结构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格式,也是口语中较多使用的一种格式。

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入手,通过对“X透了”格式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的分析,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X透了”;语义特点;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一、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的语义特点1、“透”的语义分析及“X透了”格式的分类《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词性为动词的“透”,记为“透1”。

“透1”主要有三种语义:1、表示“穿过”;2、表示“泄露”;3、表示“显露”。

第二类是词性为形容词的“透”,记为“透2”。

“透2”也主要有三种语义:1、表示“透彻、清楚”。

2、表示“彻底”。

3、表示“程度极深”。

在此基础上,根据“透”的词性,笔者将从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的“X透了”格式分为三类:(1)“X”+“透1”+“了”这一类中的“透”为“动词”,整个结构是“述补结构”。

“透1”用来表示在执行了“X”这个动作以后的结果。

(2)“X”+“透2”+“了”这一类中的“透”为“形容词”,常用来表示一种状态或程度。

(3)“X”+“透3”+“了”这一类中的“透”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在语义上和前两类“透”相比,其语义开始虚化了,整个格式用来表示程度极深的一种状态。

2、能够进入“X透了”格式的“X”的语义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形容词都能无条件地进入“X透了”格式,能够进入上述三种“X透了”格式的“X”在语义上都各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

笔者对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发现能够进入“X+“透1+了”这一格式的“X”包括13个,笔者将这一类“X”标记为“X1”,具体情况详见下表:通过上表中对“X1”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一类“X1”的共同特点是:(1)所有的“X1”的词性均为动词。

(2)这一类“X1”均为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因而都可以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

(3)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类“X1”往往表示两种语义:其一是表示“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在空间的领域内穿过某物”。

例如“凿透了、钻透了、磨透了”等等。

其中“凿”“钻”“磨”均为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通过这一具体的动作使其作用对象达到“通透”的结果,“透”便是其动作执行的结果。

其二是表示“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最终浸透或渗透某物”。

例如“浇透了、淋透了”。

(4)从语义指向的角度来看,这一类格式后面往往可以有宾语成分,其中“X1”的语义指向一般指向主语,“透”的语义指向往往指向宾语成分。

能够进入“X+透2+了”格式的“X”共有30个,这一类“X”标记为“X2”,具体情况详见下表:这一类X2的特点是:(1)这一类“X2”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2)如果“X2”是动词,则动作义不如第一类中的“X1”的动作性强,且往往是与心脑活动相关的动词,例如“想透了,琢磨透了”,其中的动词“想”、“琢磨”都是表示心脑活动的动词,后面加上“透了”,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领悟程度深的状态。

(3)若“X2”为形容词,则表示对状态的一种描述。

例如“红透了、黑透了”,其中的“红”、“黑”均为形容词,其后与“透了”搭配,是对状态的一种描述。

能够进入“X+透3+了”格式的X共有32个,这一类“X”标记为“X3”,详见下表:这一类“X3”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这一类“X3”的词性可以是“动词”,例如“伤透了、亏透了”。

也可以是“形容词”,例如“糟透了、蠢透了”。

“X3”若为“动词”,多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心理动词”,例如“烦透了”、“恨透了”中的“烦”、“恨”。

“X3”若为形容词,可以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好透了、妙透了”中的“好”和“妙”,也可以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坏透了”、“乏味透了”中的“坏”和“乏味”。

但是,不管是表示积极意义还是表消极意义,这些形容词多与心里的某种体验和感觉相关,其后与“透了”搭配,用来凸显这种心理感受的程度深。

(2)这一个格式中,“透”的语义指向一般指向之前的谓语动词,这是由于“透”的语义已经虚化了,紧紧粘附于其前的成分,其语义的独立性和实在性已经减弱了。

二、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的句法功能“X透了”格式常常在句子中充当述语,其后往往有宾语成分,还可以在句子中单独充当谓语,有时还能作定语。

但是,上文中的三类“X+透+了”格式在使用过程中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情况详见下方的饼状图:饼状图(一):“X”+透1+了的句法功能由上表可以看出,“X+透1+了”最常用的用法是充当述语,其后往往有宾语成分。

例如:“钢叉穿透了干草堆。

”“干草堆”是“穿透了”的宾语成分。

“X+透1+了”还可以用来单独充当谓语成分,例如:“木板被凿透了。

”其中“凿透了”在这里单独充当谓语成分。

饼状图(二):“X”+“透2”+了的句法功能由上表可以看出,“X+透2+了”常常可以作谓语和述语,例如:“衣服干透了。

”其中“干透了”在这里单独充当“谓语成分”。

再如“我已经领悟透了这个道理。

”“领悟透了”作述语,其后有宾语成分“这个道理”。

饼状图(三):“X”+“透3”+了的句法功能通过上图可以发现“X+透3+了”最常用来充当的是谓语成分,例如:“他坏透了!”,这里“坏透了”直接充当谓语,其后没有宾语成分。

通过对上述三种情况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三种格式都可以做述语,其后有宾语成分。

都可以单独充当谓语成分,都可以作定语,起修饰作用。

但是三种格式充当各种句法成分的比例又有所不同,具体情况见下方的柱状图:通过上方的柱状图,可以发现“X+透3+了”最常用来作谓语,其次是“X+透2+了”,而作定语的情况是:“X+透2+了”最常作定语,其次是“X+透3+了”,最后是“X+透1+了”。

作述语的情况倒是比较相当,三者之间的差距较小,都可以充当述语,其后添加宾语成分。

三、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的语用功能“X透了”格式最突出的语用功能就是强调功能,这一功能源于整个格式表示“程度深”的格式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X透了”格式用作程度极深的语义时,其中的“X”多为表示贬义色彩的词。

也就是说明,在“X透了”格式的实际运用中,表示贬义的“X具有进入该格式的优先权,其次才是褒义词和中性词。

四、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指明“X透了”格式中的“透”语义。

进而指明能进入“X透了”格式中的“X”通常为“动词”和“形容词”,而“名词”、“副词”等都不能进入这一类格式。

针对“X”为动词这一情况,主要向学生指明其中两个典型的用法,其一是指出典型的动作义较强的动词和“透了”组合后往往是表示“穿透、渗透”之义。

其二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心理动词和“透了”组合后往往用来表示一种心理活动,表示程度深。

针对“X”为形容词的情况,主要向学生阐明“形容词”和“透了”组合后往往是用来描述某种状态,并且常伴随着程度上的高低。

五、结语本文从语义特点、句法功能以及语用功能这三个角度对这一格式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能进入这一格式的“X”为动词和形容词,并根据“X”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三类来进行对比研究。

这三类“X透了”格式共同的句法功能是都能充当述语,其后加宾语成分,都能单独充当谓语,都能作定语成分。

接着指明“X透”格式最突出的语用功能就是强调功能,往往是用来“强调程度极深的某种状态”。

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希望对这一格式的讨论能给留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一格式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1]胡裕树、范晓(1993),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2]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3]侯瑞芬(2005),“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六期.作者简介:王倩倩(1986―),女,浙江嘉兴人,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