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品种权概况
(五)新品种保护执法
属于权属纠纷的,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属于侵权纠纷,可以请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
政部门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属于假冒授权品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
政部门查处,对查处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六)关于品种权终止
因保护期届满而终止 由于品种权人的自动放弃而终止 因没有按期缴纳年费而终止 由于不按规定提供检测所需繁殖材料而终止 由于已不再符合授予的特征和特性而终止
(3)繁殖材料:《条例》所称的繁殖材料是指可繁 殖植物的种子和植物体的其他部分,包括籽粒、 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4)“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育种者权利例外:
《条例》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即利用授权品 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科研豁免),农民自繁自用 授权品种(农民特权),强制许可使用授权品种等。
5、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的比较
《条例》第五条:生产、销售和推广被授予品 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种子的法律、 法规的规定审定。 相同点: 两者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两者都是针对植物新品种而言。 两者都是有管理机构按照程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 放证书。在审查过程中,都必须依据田间栽培试验。
许可实施的种类
独占许可(品种权人也无权使用) 排他(独家)许可 普通(多家)许可 交叉许可
(3)强制许可实施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可以依据职 权或者应有关当事人的请求作出强制许可的决定:
A)为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需要; B)品种权人无正当理由自己不实施,又不许可他人以合理
(6)审查机构和层级不同:
品种保护的受理、审查和授权集中在国家一级 进行,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负责;
品种审定实行国家与省两级审定,由品种审定 委员会负责。
(7)推广使用有差别: 通过审定的品种可以在一定的范围推广应用;
不一定要申请品种保护。 而授权品种不一定要通过品种审定。
(8)通过的条件不同:
时间性
品种权的时间性是指权利人对其品种权客体所 享有的专有权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了这一期 限,则该项品种权就将进入公用领域,人人可 用,原来的权利人对其不再享有专有权利。
品种权期限的长短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育种 者的利益;二是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条例》将品种权的保护期规定为,自授权之 日起,藤本植物、果树、林木、观赏树木20年, 其它植物为15年。
2000年3月7日发布的第二批保护名录为:普通小麦、大 豆、甘蓝型油菜、花生、普通番茄、黄瓜、辣椒属、梨属、 酸模属9个属或种。
2001年2月26日发布的第三批保护名录为:兰属、百合属、 鹤望兰属和补血草属4个属或种。
2002年1月4日发布的第四批保护名录为:甘薯、谷子、桃 、荔枝、普通西瓜、普通结球甘蓝、食用萝卜7个属或者种。
(1)属于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范围 (2)具备适当的品种名称 (3)具备新颖性
我部共发布八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涉及大田 作物、蔬菜、观赏植物及草类和果树等80种植物。
1999年6月16日发布的第一批保护名录为:水稻、玉米、 大白菜、马铃薯、春兰、菊属、石竹属、唐菖蒲属、紫花苜 蓿、草地早熟禾10个属或种。
品种保护强调“四性” ;品种审定则主要 强调以产量和品质为主的农艺价值。
(二)品种权审批机关
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 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条例规定的植 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农业部负责审批的植物新品种范围包括:粮食、棉花、 油料、麻类、糖料、蔬菜、烟草、桑树、茶树、果树 (干果除外)、观赏植物(木本除外)、草类、绿肥、 草本药材、橡胶等热带作物。
(九)品种权申请的代理
《条例》第十九条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可以直 接或者委托代理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细则》第十九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 或其他外国组织,向品种保护办公室提出品种权申请的,应当 委托代理机构办理。申请人委托代理机构办理品种权申请等相 关事务时,应当与代理机构签订委托书,明确委托办理事项与 权责。代理机构在向品种保护办公室提交申请时,应当同时提 交申请人委托书。品种保护办公室在上述申请的受理与审查程 序中,直接与代理机构联系。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新品种,既可以是新育成的品 种,也可以是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所形成 的品种。
(3)特异性要求不同:
品种审定突出品种的产量、品质、成熟期、抗病 虫性、抗逆性等可利用特性;
植物新品种保护主要从品种的外观形态上进行审 查,如植株高矮、种皮或花的颜色、叶片宽窄、 株型等一个或几个方面,明显区别于递交申请以 前的已知品种。
(4)对照品种不同:
区试时所选的对照品种仅是当地主栽品种;
DUS测试所选的对照品种(近似品种)则是 世界范围的已知品种,并在审查测试时需将 申请品种、标准品种、近似品种相邻种植进 行比较。
(5)新颖性要求不同: 品种审定不管在审定前是否销售过; 而植物新品种保护则要求在申请前销售未超过
规定的时间。
5、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的比较
不同点: (1)本质特征不同: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本质特征是对申请人知识产权即
财产权的保护; 品种审定的本质特征是为了保障农民利益对申请人
生产秩序化限制的管理, 是市场准入的范畴(生产许 可证)。
(2)范围不同:
品种审定的新品种可以是新育成的品种,也可以 是新引进的品种;主要农作物。
什么是品种权代理
品种权代理是一种委托代理,指品种权代理机构受一方 当事人的委托,委派品种权代理人在委托权限内,以委 托人的名义,按照《条例》和《细则》规定办理品种权 申请或其他品种权事务所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
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农业部第38号令,代理机构和代 理人均不再经审批。凡是在中国有营业场所、具有独立 法人资格的组织机构代理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只要符合 受理条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均受理。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委托代理是单方的 法律行为,委托人有权撤销代理;代理人也 有权辞去代理;另外,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 能力等原因均可能导致品种权代理的终止。
(十)植物品种权的授权条件
1、授予品种权的形式条件 2、授予品种权的实质性条件 3、授予品种权的其他条件
1、授予植物品种权的形式条件
3、植物新品种权的特点
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保护形式,同其他知识产 权特点一样,具有:
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无形性
无形性是品种权的首要特点。品种权作为智力 劳动成果,人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看到 证书,同时又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
专有性
专有性,又称排他性或垄断性。
地域性
品种权的地域性是指依据某一特定国家的法律 产生或者取得的品种权,只在该国法律效力所及 的范围内有效,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则 不会自动受到同样的保护。
(5)重复生产权 例1: a(授权品种)× b ↓ F1 (c) 针对a作亲本来说,品种权人不仅享有a品种的 生产权和销售权,而且还享有a×b→c品种或者a 与其它品种生产另一品种的重复生产权。
例2:a(授权品种)× b ↓ F8(c)
a品种作为授权品种,品种权人只享有a品种的生产权 和销售权,不享有a×b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成c品种的 权利。因为在生产c品种时,不需要重复使用a品种。
(八)费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调整植物新品种 保护权收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 〕1968号),自2007年9月1日起: 申请费由1800元降为1000元 审查费由4600元降为2500元 年费为第1-6年每年1000元,以后每年1500元 申请人不需缴纳测试费等其他任何费用
树木和藤本20年,其它种类15年(自授 权之日起)
专利保护和品种保护是否会重复保护?
第一、法律本身来看,动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 第二、植物新品种不是方法专利的直接产品。植物育种方
法是无形的,如果申请人不把育种材料交由对方或者没有 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其他人依据专利说明方法也是不能培 育出新品种的。 第三、两者保护的客体不一样,专利保护是无形的方法,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有形的植物,不存在同一客体存在两种 专有权。
(三)植物品种权的审查
审批机关主要依据申请文件和其他有关书面材 料进行实质审查。审批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 委托指定的测试机构进行测试或者考察业已完 成的种植或者其他试验的结果。
(四)关于复审
审批机关设立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查当事人对审 批机关驳回品种权申请的决定不服而提出的复审请 求;也可依据职权或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请求对 不符合授权条件的品种权,宣告品种权无效,或者 对新品种的名称进行更名。
2003年8月5日发布的第五批保护名录为:高粱、大麦属、 苎麻属、苹果属、柑橘属、香蕉、猕猴桃属、葡萄属、李、茄 子、非洲菊11个属或种。
2、对植物新品种权的理解
(1)植物新品种的概念 《条例》第二条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 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 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 名的植物品种。
(2)独占权:品种权人享有授权品种处置权或者排 他权,包括处分权、生产权、销售权,许可他人 生产和销售权等。
(一)植物新品种权
1、《条例》相关规定 2、对植物新品种权的理解 3、植物新品种权的特点 4、植物新品种权与植物专利权的比较 5、新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的比较
1、《条例》相关规定
按照《条例》规定,“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 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 种权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 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条例另 有规定的除外。”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概况
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二、取得成效 三、面临形势 四、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