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作文首尾呼应及点题指导 (1)
作文首尾呼应及点题指导 (1)
开头:校园呀,你美在哪里?那操场的杂草丛生, 那球场只有一个篮球筐?难道这是你的美?
结尾:我真正明白了:校园的美,在每个人心灵 的深处。
首尾呼应
一、方法指导 (二)个性创意法:
1.先叙述后议论法 2.回环往复法 3.变换句式法 4.题记法
个性创意法
1、先叙述后议论法,文章开头往往客观地对事物进行叙写, 不加以任何评论,不表明作者的观点。而在结尾,针对所写 的事物生发议论,表达作者的思想认识和主观情感。
常规点题法
方法三:表达方式点题法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描写点题、叙述点题、抒情 点题、议论点题等等。
比如安徽省中考满分文《曾经拥有》: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
首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 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 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 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
2、回环往复法,是指开头以什么为起点,结尾再重新回到 这个起点上。尽管中间部分洋洋洒洒,但仍按照开头所规定 的内容来写,结尾再次回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或是开头设 置一定的情境,结尾又重新回到这个特定的情境中。
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开头:白雾伴着沸腾的声音,水开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淘 好的米倒在锅中,用勺子慢慢地搅拌,心里甜甜的,好像在熬 一锅浓得化不开的甜汤。盖上锅子,站着慢慢地等待它沸腾, 心里明明知道还早,却还是一次次把锅盖掀开。好了,总算翻 滚起来了,中心是盛开的旋涡,边缘的水波美如浪花。合上锅 盖,再用小火慢慢地熬。
题目:《身边的感动》 开头:在我的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令 人感动的事。尤其是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 人,更令人为之震撼。
结尾:是这位老人的质朴,无私,是他对孩子 们的深沉的爱,让我为之感动,并深深地震撼 了。
常规写法
5、一问一答法,就是开头以问句的形式出现, 结尾才作回答。
题目:《校园里的美》
方法一:反复点题法
常规点题法
(1)简单反复法。指的是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 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字面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醒目扣 题,反复扣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比如《白杨礼赞》反复五次点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强调 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歌颂了根据地的军民。
结尾: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我在想,粥是火神之 手搅出来的——微波荡漾,浓如凝脂。水和米交融在一起,再 无缝隙。我就是米,母亲就是那水,她用关爱将我包围,我怀 着感恩的心慢慢地熬出一碗亲情粥,这是我献给母亲的一束春 花!
个性创意法
3、变换句式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句式变换, 使句子不再单调。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而且还升华了文 章的主题。
开头:做一片云,那感觉真好!
结尾:任思绪飞扬,品味有生以来的宁静与淡 泊,体验那种种神奇的万象,一切默默地开始, 默默地结束,这就是云。
做一片云,真好!
常规写法
2、呼应开头法。用开头的点题句做结 尾句,使文章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题目:《宽容》
开头:父母,宽容我们一些吧!你们总是苛求完美, 光看我们的缺点,其实多看看我们的优点,我们会 更努力。
个性创意法
4、题记法,开头以题记的形式出现,结尾以后记的形式来 照应。
题目:《校园里的美》
开头:校园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结尾:后记——只有心灵之美才会萌发更多发现美的双眸。
首尾呼应
一、方法指导 二、升格练习 三、实战训练
1.待升格例文:
题目:走过不及格
开头:数学考试,我做得糟糕透了。
首尾呼应
一、方法指导 二、升格练习 三、实战训练
首尾呼应
一、方法指导 二、升格练习 三、实战训练
首尾呼应
一、方法指导 (一)常规写法:
1.标题结尾法 2.呼应开头法 3.点扣法 4.前因后果法 5.一问一答法
常规写法
1、标题结尾法。用题目做结尾句,使结尾与 题目遥相呼应。
题目:《做一片云,真好》
明在争取及格这件事上,“我”不仅“走”了,而且真的“走过”了。
2.升格佳作:
开头:每当我看着数学试卷上的满分,听着同学叫我 “数学女王”时,我就会想起初一时的一次数学考试,正 是经历了那次考试的挫折,才让我拥有了现在的好成绩。
结尾:苍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我又攀回了数学考试 的巅峰。走过不及格,我得感谢老师,是她让我明白,挫 折也只是人生的一种磨炼而已,关键看你如何对待。
方法二:题记点题法 写作中,在文章题目之后、正文之前加上一两句或一小段
精短的话,这就是文章的“题记”。题记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借用名人名言,可以引用一首小诗(或若干诗句);可以 是谚语、箴言;还可以是一段自我感悟的文字,甚至是一个短 小的故事。
比如作文题《我能》 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题记
。
实战训练
3. 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下面首尾失误案例,指出失误点并进行修改。
努力:①把力量尽量使出来; ②花的精力多,下的工夫大。—《现代汉语词典》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处处有“努力”的故事,时时有对“努力”的 思考……亲爱的同学,你心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或思考呢?请以“____ 努力”或“努力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 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 生活。(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点题
如何点题
(二)个性创意法: 1.小标题点题法 2.题记点题法
个性化点题法 方法一:小标题点题法
小标题扣题法就是将作文的主题(中心、观点)从几个不 同的侧面加以叙谈,组成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段,然后给它们各 加上一个简洁、醒目的标题。它的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条理 清晰,能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二是能打破时空,为 我们选材提供便利。
案例: 开头:大自然经过冬天的孕育迎来了春风的吹拂,鸣蝉经过十年的蛰伏
换来一季的嘹亮。每个人的成功都有成功的理由,有的人坚守梦想, 一往无前;有的人刻苦钻研,矢志不渝;有的人勤勉自励,坚持不懈。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啊,成功离不开努力。 结尾:同学们,努力吧!我们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让我们用火一样的 青春燃烧自己,共同创造伟大祖国辉煌的明天!
作文点题方法指导
44中初三语文备课组
点题
点题,就是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 中心意思提示出来。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 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腕。即便是 内容有些偏,但,只需你点题点得好,也 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文章有一 个好的结尾点题,也的确能让读者领会到 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尝到那种言有 尽而意无量的神韵,久久不能忘怀。
首尾呼应
一、方法指导 二、升格练习 三、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
1.根据文章的开头,采用回环往复法写结尾,照应开头。
题目:《那一道亮丽的风景》
开头:在我的心中,珍藏着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那道风景里, 有爸爸,有风筝,还有我的快乐。
结尾 :
。
2.根据文章的结尾,采用呼应开头法写开头。 题目:《走过泥泞》
开头:
作文首尾呼应方法指导
首尾呼应
写作手法的一种,就是文章前后是说明一 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 照应。所以,又称对照。一般在文章的开 头与结尾。也就是说,在文章开头提到一 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首尾呼 应的作用: 可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内容 更加完整.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好 处:结构严谨,自然明确。
常规点题法
方法四:首尾呼应点题法。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 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 照应开头,点题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比如: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 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 是梦想的花季。
题目:《老师的蜗居》
开头:我的老师,一家四口还挤在一间不满15平 米的小屋。里面,除了一张书桌,两张床,再也 放不下其他东西。
结尾:我们极力赞颂老师的蜗居,并非仅仅歌颂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工作的精神。更主要的, 是想借此向社会呼吁:希望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们,今后能够不再住这样的蜗居了。
个性创意法
点题
一、点题位置 二、如何点题 三、中考优秀作文点题范例 四、升格练习 五、实战训练
1.待升格例文:
生活因你而温暖
生活中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你,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感动,让我潸 然泪下。你总是穿着那件已发白的外套,手上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茧, 深浅分明的裂痕如同那因干涸而炸裂的土地。
(2)相似反复法,指的是在行文过程中,似曾相识的词 语、句子反复出现,不变的是基调,变化的是细节,不断 强化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丰富生动的感受。
比如《等待》作文的结尾:
等待,是一种信念;等待,是一种态度;等待,是一种追 求;等待,也是一种选择。选择等待会让我们更成熟;选 择等待会让我们更坚强;选择等待会让我们更富足。
3.结尾点题 结尾点题。点睛之法,卒章显志,最为常见。在充分叙述、说 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 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点题
一、点题位置 二、如何点题 三、中考优秀作文点题范例 四、升格练习 五、实战训练
点题
如何点题
(一)常规点题法: 1.反复点题法 2.修辞点题法 3.表达方式点题法 4.首尾呼应点题法
点题
一、点题位置 二、如何点题 三、中考优秀作文点题范例 四、升格练习 五、实战训练
点题
一、点题位置 二、如何点题 三、中考优秀作文点题范例 四、升格练习 五、实战训练
点题位置
1.开头点题 首段开篇落笔入题,紧扣标题,引出下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