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教学内容 1.连通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以“连通器原理及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能提高人们生产实践活动水平的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用连通器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连通器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解释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三”课题的设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 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

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2.走进三维空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

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思考建议: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

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哪个图?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③翻动立方体。

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3.有趣的离心现象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叫离心现象。

教学难点会动手做好三个实验,并从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离心现象。

教学准备1.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教材所需的器具与资料,并对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要亲自动手做1-2次,发现学生动手实验中容易发生问题,以保证实验结果正确。

2.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

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实验一:飞球走壁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

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

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

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

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

思考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

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三、探索发现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4.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健康的密切联系,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

初步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

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

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

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

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

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PH 酸性或碱性 PH 酸性或碱性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护发素洗发液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3.分组讨论: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

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

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

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

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

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5.不敲自鸣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共鸣现象的认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教学准备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

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

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

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

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

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3.活动三,共鸣箱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

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

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

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三)探索发现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

(四)探索延伸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6.有趣的回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