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部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问题及检查
第五部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问题及检查
2012-10-8
11
检查企业“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或者非货币性福 利”、“ 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等账户,有无对 员工采取实物方式发放福利的行为;对企业以“生活补 助”名义发放的项目,要逐项审查原始资料,核对受助 人员是否符合条件,有无名为补助、实为变相福利的情 况,混同免税所得未扣缴个人所得税。
2012-10-8 14
三、特殊计税方法的检查 (一)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检查 1.政策依据 国税发【2005】9号 2.常见涉税问题 一个年度内,多次使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 确定适用税率后,重复扣除“速算扣除数”,少缴个 人所得税。 3.主要检查方法 核查单位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明细表,核实是否按税法 规定正确计算扣缴税款,是否存在多次使用全年一次 性奖金的计税办法,少计税款;是否存在将全年一次 性奖金按所属月份分摊、重复减除费用、降低适用税 率的现象;或者确定适用税率后,重复扣除“速算扣 除数”,少缴个人所得税。
2012-10-8 18
2.常见涉税问题
擅自扩大特殊行业个人所得税计算适用范围。
3.主要检查方法
检查中应重点检查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 以及财政部确定的其他行业以外的单位有无在计算个 人所得税时,将特定行业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和适用 的费用扣除标准擅自应用,少纳税款的现象。如某从 事内河运输的单位错按远洋运输业的计算方法代扣本 单位职工个人所得税。
(二)常见涉税问题
2012-10-8
2
(三)主要检查方法
1. 检查“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 得税”等明细账,审查职工薪酬发放单,核实职工的 月工资、薪金收入,对达到征税标准的,扣缴义务人 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税款义务。 2. 检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明细帐,核查企业是否有支付给临时外聘的技术人员 的业务指导费、鉴定费,是否有列支的邀请教授、专 家的授课培训费、评审费等,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税 款义务。
2012-10-8
8
2. 主要检查方法
(1)通过调查人力资源信息资料、签署的劳动合同, 社会保险机构的劳动保险信息,结合考勤花名册、岗 位生产记录、人员交接班记录等,核实单位的用工人 数、用工类别、人员构成结构及分布,要特别注意检 查高管人员、外籍人员等高收入者的有关信息;然后 审查财务部门“工资结算单”中发放工资人数、姓名 与企业的实际人数、姓名是否相符,企业有无为降低 高收入者的工资、薪金收入,故意虚增职工人数、分 解降低薪酬,或者编造假的工资结算表,人为调剂薪 酬发放月份,以达到少扣缴税款或不扣缴税款的目的。
注意,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向个别人支付生活困难 补助不用征税。
(3)检查《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报告表》中的工资、薪 金总额与“工资结算单”工资总额,审查企业有无按照 扣除住房租金、水电费、企业年金等费用后的实发工资 扣缴税款的情况。
2012-10-8 12
(4)通过检查劳动保险部门保险缴纳清单和工资明细表, 核实企业是否有扩大劳动保险交纳的基数、比率,降 低计税依据的问题。如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 降低个税计税依据。对效益较好的经营单位,要查看 是否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否将为员工缴纳的 补充商业险等合并计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税。
税务稽查重点:资产评估增值转增资本是否缴纳了个 人所得税?资产评估增值的企业所得税问题。
2012-10-8
7
(二)工资、薪金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
1. 常见涉税问题
少报、瞒报职工薪酬或虚增人数分解薪酬;
自行扩大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项目;
企业用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为员工发放人人有份的 实物福利或以“困难补助”名义发放福利,混同免税 所得未代扣个人所得税。 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收入未合并纳税。
3.主要检查方法
2012-10-8
(5)对单位外派分支机构人员,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获 取详细的薪酬发放信息,通过函证、协查方式检查员 工同时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 否仅就一处所得申报或在两处分别申报,重复扣除税 前扣除项目,而未进行合并申报。
2012-10-8
13
(6)检查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中是否列支了职工公务 交通、通讯费用,是否将员工的公务用车、通讯补贴 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 金”所得项目扣缴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9]58号):二、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 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讯补贴收入,扣除一 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计征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的,并入当月“工资、薪 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 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计征个 人所得税。 公务费用扣除标准,由省级地税局根据纳税人公务 交通、通讯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测算,报经省级 人民政府批准后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2012-10-8
19
(四)对个人取得的经济补偿金的检查
1.政策依据 (1)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 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 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 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 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 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2012-10-8
6
检查“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科目的变动情况, 对照《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报告表》,核实资本公积 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时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 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 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89号)规定:股份制企 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 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红股的 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 征个人所得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 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0号)
2012-10-8
5
4.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检查“应付股利”、“应付利息”、“财务费用”等 账户,对照《扣缴个人所得税税款报告表》、《支付 个人收入明细表》等,核实企业有无把支付的利息、 股息、红利性质的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少代扣 代缴个人所得税;是否把不属于减税或免税范围的利 息、股息、红利所得作为减税或免税处理,少代扣或 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012-10-8 4
3. 其他所得和偶然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检查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 出”等账户,针对支付给个人的支出,要正确区分是 否属于其他所得和偶然所得征税项目,其他所得由国 务院财政部门单独确定,偶然所得则强调其偶然性和 不可预见性。如对企业在产品发布会、总结会议、业 务往来等活动中向有关人员发放的赠品、纪念品等应 按照其他所得代扣个人所得税。对于中奖、中彩或企 业举办有奖销售等活动中的中奖者个人则按照偶然所 得代扣税款。
2012-10-8 10
(2)检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 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 酬(职工福利、非货币性福利、工会经费)”等账户, 核实通过以上账户发放奖金、补助等情况;同时注意 职工食堂、工会组织等发放的现金伙食补贴、实物福 利、节假日福利费等,是否合并计入工资、薪金收入 计算扣税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 扣缴申报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7〕97号): 充分利用自行纳税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强化全员 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运用掌握的各种纳税信息比对全 员全额扣缴申报的信息,从中发现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的问题,藉此督促扣缴义务人改进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工作。如税务机关要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 税申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比对,从中检验扣缴 义务人履行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的情况;系统分析国 民经济统计信息、有关部门提供的涉税信息、上市公 司的公告信息、广告信息、高档住宅和汽车的购置等 信息,作为评估扣缴义务人全员全额扣缴申报情况的 参考信息。
从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未 合并纳税。
2.常见涉税问题
2012-10-8
16
3.主要检查方法
对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商驻华机构工作 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凡是由雇佣单位 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应审查纳税义务人提供的两处 支付单位的工资、薪金发放单据和完税凭证原件,以 及有效的合同或有关证明材料,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税 法规定将两处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合并申报个人所 得税。 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按照规定需上交派遣单位(介 绍单位)的,计税时可以扣除。
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 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 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 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财税[2001]157号)
2012-10-8 20
2.常见涉税问题
虚增工作年限,提高当地上年平均工资标准,虚领冒 领经济补偿金,少缴个人所得税。 通过审核劳动合同,检查职工档案和缴纳劳动保险的 时间来确认解除劳动关系的实际工作年限,确认是否 虚构工作年限;到劳动部门、统计部门确认当地上年 度职工平均工资、各项保险金金额,确定是否存在降 低计税收入,少缴或不缴个人所得税的现象;核对离 职协议书上的签名,做笔记鉴定,或者询问离职职工 本人,确认领取补偿金的真实性。
2012-10-8
17
(三)从特定行业取得的工资、薪金的检查 1.政策依据 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 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 定。(《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 所说的特定行业,是指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 捞业以及财政部确定的其他行业。(《个人所得税法 条例》第四十条) 所说的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计征方式,是指本条例 第四十条所列的特定行业职工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 的税款,按月预缴,自年度终了之日起30日内,合计 其全年工资、薪金所得,再按12个月平均并计算实际 应纳的税款,多退少补。(《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 四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