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于习作
——小学语文作业改革案例分析
一提到作业改革,语文老师的心情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是最由衷,最高兴的。
她们高兴的或是语文作业可能要删减了,课后不用再面对那成堆的作业为批改而犯愁;或是课后有研读教材,交流想法,阅读,备课的时间了;或是为学生,为孩子高兴,回家后有愿做、乐做的作业,有玩乐,有读课外书的时间了......。
总之,作业改革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心中所需,可谓是顺心意,应发展的改革大事。
那么作业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尤其是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诵样样都是必须巩固,训练的。
作业设计要序列化,层次化,有兴趣,有效率,又要面向全体,突出个性确实难。
况且,习惯了程序化工作的我们,有点无从下手。
即使作业改革也是个别老师的个性化所为或试探,像六年级个别老师便对习作作业进行了改革和试探。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作业中占的分量最重。
为此,六年级的几位老师在宋老师的自能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的前提下,对习作训练进行了尝试,她们针对学生不愿写,不会写,及教学效果不显著等现象,采取了“一练二改三发表”的反复训练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改变作文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每到练写作文时,四四方方一成不变的作文稿本发至学生桌上。
有学生仔细阅读老师或伙伴的评语;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看自己得了“优”还是“良”;有学生则眉头紧皱,嘴里嘟囔着又要写作文;甚有学生看也不看直接翻开新的一页待写下一篇习作内容。
久而久之,习作失去了“我手抒我心”的乐趣和目的,成了学生、老师的最重负担。
“小细节,大作为”。
作文本为活页,老师批阅,学生交流、赏读均方便。
学生反复练习,反复锤炼,最后,一张张会说话的纸,一张张多彩的纸……打印成稿,装订成册,我们的作文“活”了。
跃入学生眼帘,涌入学生心间的不在是篇章,不在是作文,而是学生自己的作文书。
有你,有我,还有他,每个学生成了作者,书的主人,学生的习作兴趣怎能不浓?连写作文一般的学生也不愿落后。
二、多诵多读多积累,铺路搭桥提水平。
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是习作的源泉。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涓涓溪流。
为让所有学生的习作水平都有所提高。
老师向学生们推荐大量的好书阅读(《我是升旗手》《做好学生有点累》等)。
舍得用时间阅读好书,阅读学生的好作文,包括一般生的作文。
用心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他们的空间。
他们讲:赏读作文时,优秀作文读完掌声偶尔起伏,好就
是好,已经见好不奇了。
当一般学生读作文时,哪怕有一个好句子就会引起共鸣,掌声起伏不断。
这就是赏读,就是鼓励,就是提高。
读他人的好书,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提炼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自己的文章(或自己的书),学会倾听、赏读、评改和提高。
作文本变了,学生愿写,乐写了。
老师的工作好像又有些累了,但更有意义了。
这样的改只能是个性化行为。
其他作业又该如何改革呢?我们一直想把愿做,乐做作为改革的初衷,想把每个学生放在改革的中心。
让作业当作学生学业中快乐的一件事来做。
可能有点理想化了。
附几篇学生的习作吧。
生活是灿烂的阳光
文/ 胡志豪
生活就是灿烂的阳光。
我在阳光中成长,在阳光中微笑,在阳光中难过,在阳光中体验幸福带给我的点点滴滴。
——早晨6::30
一个身影来到我的面前,虽然模模糊糊一片,但我应该经知道是谁了。
接着,一只满是茧子的手抚摸着我的额头,硬硬的,有点扎人,我却感到很幸福。
“起床了,穿好衣服,出来吃早饭。
”于是我睁开了朦胧的双眼,拿起妈妈放在床头上的衣服快速穿上,跑出去。
饭桌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一
盘金黄飘香的荷包蛋,正静静地等着我的“吸收”。
“头还痛吗?”是妈妈那慈爱而略带疲倦的笑容。
“我没事了。
”我挥一挥手。
三下五除二,食物入
了“胃”,推车出门,晨光在东方升起,心中升起
一片灿烂。
到校了,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有的写作业,
有的看书,我走到了我的桌子前,同学们一个
个的问我“感冒好点了没有。
”我点点头。
在
校的一天中,我过着轻松的生活,同学们
处处帮助我,使我轻松的度过了一天的生活。
我生活在阳光中,享受到了母子情,同
学情。
我想,我应该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好
好感谢阳光带给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