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模拟考前必做难题30题(解析版)1.雅典改革家克利斯的母亲阿加里斯特是希巨昂人,其外祖父是希巨昂的统治者,他因其父亲麦加克利斯而获得雅典公民权。
但是在这以后,公元前451~前450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了伯里克利所提议的法令,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公民的人才能享有公民权。
这一变化A. 提高了雅典女性的社会地位B. 扩大了雅典公民的参政范围C.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 推动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答案】A2.有学者指出:(雅典)城邦采取措施以保障其公民出任公职并行使政治权利的同等机会:在饥馑或城邦被困期间,更多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那些弱势群休。
但共同体成员财富、能力及生活方式的不平均却是一种普遍的情形。
这表明雅典A. 生活贫穷者有缘参加公民大会B. 满足所有人生存原则及追求经济平等C. 政治精英致力于缩小贫富差别D. 追求政治权利平等并不要求财产平等【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雅典保障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平等权利,并采取措施让弱势群体能参与政治,说明其对财产和贫富的要求不高,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旨在保证贫困者的参政权利;B“所有人”“经济平等”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缩小贫富差距的信息,C不正确。
点睛: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对参政公民实行了发放津贴的制度,旨在保障一些贫穷公民参政的权利,其在政治权利的享有方面没有明显的财产区别。
3.布罗代尔在《地中海考古》中认为,古希腊的城邦形式,因集聚效应大大促进社会分工,使知识的积累、传播和进步大大加快,促进人际互动和商品交换。
由此在短暂历史中,小国寡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该观点解释了A. 古希腊民主环境促进了文化繁荣B. 古希腊文明创造力强的原因C. 古希腊城邦产生的原因D. 古希腊工商业经济产生的原因【答案】B【解析】材料古希腊民主环境“促进人际互动和商品交换”,还促进了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古希腊文明创造力强的原因是“古希腊的城邦形式”,民主政治的推动,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形式创造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没有涉及城邦产生的原因,故C项错误;古希腊工商业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古希腊的海洋文明,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
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B. 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答案】C5.1990年8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
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B. 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C. 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根本原因D. 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东德是并入联邦德国的,不是平等统一,故A项错误;东德通过决议,并签署了统一合约,而魏茨泽克却说“没有”,因此相互矛盾,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错误;东欧剧变是从1989年波兰剧变开始的,故D项错误.6.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
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员与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 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B. 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 官僚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7.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
这重在说明美国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B. 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D.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答案】B【解析】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说明作者美国不得不认可多极化趋势,并做一些妥协,故B项正确。
两极格局结束后,谋求单边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不符,故C项排除;D项仅体现材料最后一句话,故D项错误。
8.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
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B. 口述记录缺乏真正的史料价值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D. 个体记忆与历史事实出现偏差【答案】D9.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C.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D.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大革命失败与农民党员数量的增长无关,故A项排除。
图中1927年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1928年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B项正确。
土地改革运动在1946年和建国后继续开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10.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11.明朝湖州市菜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经营项目数量产量收入(白银)稻30亩90石90两桑10亩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125两家禽58头(略)55两从材料中最能得出的结论是A. 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B. 家庭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C.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 湖州地区丝织业比农业发达【答案】B【解析】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耕织结合,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B正确;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A;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120匹,单凭收入数据不能反映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12.明清时期各地商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主要有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洞庭商等。
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
当时流传谚语“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
这反映出商帮A. 形成地域生产的分工B. 具有巨大的贸易优势C. 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D. 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答案】D13.《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2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
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
“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 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B. 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D. 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答案】A【解析】材料“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
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反映了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故排除D,选A;白银材料没有提到,排除;C说法不全面,排除。
14.唐诗云:“夜雨(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诗歌反映了当时A. 夜市中出现娱乐服务设施B. 草市逐渐演进为商业中心C. “市”已突破时空的限制D. 城市中商业区的繁华景象【答案】A【解析】诗一开始就用“夜市”二字领起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氛围。
“千灯照碧云”五字,用灯火辉煌,照彻天空来状写扬州夜市的热闹,带给人以遥远的回想。
次句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市内繁华热闹的场面。
末两句用今昔对比,描写出扬州不夜天的情状:虽说现在不如以往太平时日了,但仍然整宿可以听到弦歌鼓吹的声音。
“千灯照碧云”五字,用灯火辉煌,照彻天空来状写城市中夜市的热闹,故选A;诗歌地点并非农村,且材料并未提及“草市”,故B错误。
宋代的“市”突破时空的限制,排除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5.老照片是历史永恒的凝固。
下面老照片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该现象A. 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B. 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C.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D. 是过分追求公有化程度的结果【答案】D16.有学者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虽然失败了,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算及格了,只不过从成绩上分析不如日本这个优等生成绩好而已。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A. 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B. 洋务运动“求富”的目标基本实现C. 洋务运动因甲午战败而被迫终止D. 当时中国民族自卑心理得以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算及格了”可知,该学者强调洋务运动虽然失败,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机,但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A项正确。
材料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涉及“求富”的目标是否实现,B项错误。
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因甲午战败而被迫终止,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自卑心理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当时中国民族自卑心理得以改变,D项错误。
17.民间机户明初即已存在,明中叶以后数量大增,不仅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并促使一批丝织业市镇的形成。
这说明A. 丝织业最先出现雇佣关系B. 民营丝织业技术发生变革C. 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18.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
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A.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B. 东南沿海受“文革”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C. 东南沿海率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吸引大量人才【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结合材料中“推拉理论”的含义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1980年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A项正确;1980年文革早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和四川进行,不是在东南沿海,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