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

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

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

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

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

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儒学思想同西方文化之间完全对立,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或相似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

而这方面正是目前学术界所忽略的。

以笔者之见,至少应有以下几条:(一)均倡导教育优先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到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均可以看到教育在东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方国家现代化是在包括兴办新式学校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出现的。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从11—13世纪开始,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从此开始打破教会的封锁。

欧洲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海德堡等著名的大学。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欧洲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获得迅猛发展。

“这些都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前提,后来的英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当然是在当时欧洲教育和科学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

教育给人以智能,教育不但培养科学家,也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和官僚。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同样,儒家也倡导教育优先主义。

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和普及教育来提高人的智能。

自孔子提出这一教育思想后,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一直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各个时代。

特别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但使战国时代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且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二)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

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马克斯·韦伯有关儒教伦理和新教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说法并不准确。

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三)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都是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2000年前孔子“仁道”、“爱人”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看待,看别人是人,看自己也才是人,要学会爱广大群众,实施仁道,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人。

这些至理名言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别。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大一样,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学术思想,尚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

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封建势力的战斗武器。

但“两者都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潮。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唐·璜》-戏剧莫里哀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生。

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

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

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3)。

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

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

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

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

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唐.璜》 (Don Juan) :是莫里哀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莫里哀借用这个风流浪荡的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一群人的恶习和伪善的一面。

唐.璜虽是西班牙传说中15世纪时风流好色的人物,在莫里哀的笔下却成了17世纪法国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没落贵族。

作品中的唐璜一表人才,在贵族子弟中非常少见。

他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胡搅蛮缠,道德规范对他一点不起作用。

16岁时,他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他和他的仆人斯嘉纳赖尔游走于乡间,整日琢磨着勾引女人的艳事。

他将贵族女子埃尔维拉从修道院里引诱出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妒嫉想去拆散一对恋人,却遇到海上暴风雨的袭击;被农民从海难中救出来后,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又去勾引农民的未婚妻,并引得两位村姑为他争执不下……看到自己主人的种种荒唐举止,斯嘉纳赖尔对唐.璜百般劝阻,但是却丝毫不起作用。

唐.璜依然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我行我素、胡作非为,甚至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欺骗自己年迈的父亲。

最终,上帝最严厉的惩罚降临到了唐.璜的身上。

《唐·璜》-诗歌《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拜伦写《唐璜》,是一八一八至一八二三年间的事。

这时他已移居意大利,年龄虽刚过三十,在人生经验和艺术修养上却都已臻成熟之境。

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

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主题思想《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

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

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

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

但是海盗归来,摧毁。

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

又被卖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

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