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亮片分SPINNER和SPOON两种

亮片分SPINNER和SPOON两种

亮片分SPINNER和SPOON两种,是一种适用性非常广泛的路亚,可以用于钓获淡水中的翘嘴白鱼、大口鲈、黑鱼、鲶鱼,
呈现方式是使用匙型拟饵钓鱼的重要关键。

虽然不容易使到一片金属像鱼一样游动,但要令鱼作出攻击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当然,这需要一点技巧。

大部份匙型拟饵的设计原理是在水中收回来时,因水压的关係而摇摆或旋转。

也有一些不会摇摆或旋转的匙型拟饵,例如扁平者。

这种拟饵必须快速收线,并作出额外的猛抽以吸引鱼,这种动态是為了模仿欲逃离掠食者的小鱼,而掠食者最难抗拒的就是这种动态,也有人把这种拟饵当作铁板来从事晃饵钓法(Jigging)。

除了上层及中层水域,匙型拟饵也可在水底呈现。

使用此方法时,先把拟饵投到心目中的标点,让它沉到水底去。

钓竿向后猛抽一下,以使到拟饵向前跳,然后让它再往下沉,这种呈现法是為了模仿一些小鱼或虾的动态。

匙型拟饵的形状和厚度将决定其功效。

薄的拟饵会产生大幅度方旋转和摇摆动态;当沉下水底途中,其形状也会产生动态。

一些拟饵会出现摇晃或摇摆的动态,这些动态对掠食鱼类来说是难以抗拒的。

有时候我们还未开始收线便产生鱼讯,便是因為匙型拟饵在下沉途中便已开始产生了诱鱼的动态。

申明我没有挑战各位路亚前辈和大师的意思,在你们眼中我这个初学者只是小儿科,井底之蛙,一个只会钓翘嘴的菜鸟。

我基本没有仔细看各大路亚网站或者大师级人物对拟饵选择操作的文章,几乎所有我知晓的东西都是在自己胡乱路亚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没有资格著书立说,只是我乐意把大师们认为最初级的路亚钓法在这里用个人的理解和个人的话说出来,让和我同样是很初级的钓友分享个人的经验。

可能我所说的是最初级的一些东西,甚至和各位大师级人物的理解大相径庭,但我简陋的工具和愚笨的办法在升钟是能钓到鱼的,所以还请各位路亚神仙高抬贵手。

我想当我的路亚之旅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会细细去品味各位前辈、大师的文章,去升华我的路亚经验。

不过,现在,我只是一个菜鸟。

一、亮片。

目前,我和在升钟钓了N年的一些老钓手普遍认为对于翘嘴和鲶鱼,在升钟亮片都是最强大的一种拟饵。

亮片英文名spoon,是模拟小鱼在水里游动反射的光线引诱攻击性鱼类瞬间攻击的拟饵种类。

经过N次升钟路亚,参考升钟当地老钓手的经验之谈,我们来谈谈亮片这个很简单的拟饵的选择和操作。

亮度:
我先自我批评以前对大家的误导,这也是我最近路亚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来自己的失误,我长期以自己的眼力来判断亮片的亮度,主观的认为亮片在漆黑的夜晚没有光线反射,因此亮片是不会有鱼类攻击的。

实际上,现在我要颠覆以前的理解:
掠食性鱼类攻击首先是通过侧线对水纹异像的感知以及瞬间的亮度反射对鱼类视线的刺激来产生条件性的攻击动作的。

当拟饵在掠食性鱼类身边划过,首先带动掠食性鱼类感知的是水纹异像,这种感知是通过侧线,进而在瞬间的亮度刺激下,鱼类向亮度方向张开大嘴进行攻击。

这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掠食性鱼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

另一个是,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亮片的亮度足够的情况下,在大约60厘米以上一米以内的水体内,亮片的反光依然是掠食性鱼类可见的。

因此,我在农历初一左右没有月亮的夜晚进行过多次实践,得出一个结论是:虽然在60厘米的距离,我看不到亮片的亮度,但亮片也是可以路到翘嘴和鲶鱼的。

实践说明不能以我的视力去判断鱼是否看得见,这是不能相
提并论的。

但我依然认为,亮片要亮,外层镀的选材很重要,木喘喘的亮片,效果几乎是没有亮堂堂亮片效果好的。

特别是在夜晚。

对象鱼的泳层:
亮片,能针对不同泳层的鱼施钓,全水层是亮片的最大优点。

在不同季节和气候、黑夜或白昼,翘嘴和蒙古红鲌所在位置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初夏,晴天,在早晨十点后,它们会潜入深水,躲避阳光。

根据亮片的下沉速度,判断亮片所在水深,然后匀速收线,亮片会在该泳层进行搜索;晴天,晚上九点左右,天完全黑下来,表层水温降下来后,翘嘴和蒙古红鲌都会上到浅水追逐白条,在这种情况下,抛出亮片后即可匀速收线,让亮片在水体表层进行搜索。

阴雨天,蒙古红鲌会在早晨到中午在水层表面攻击的习性,也要对表层进行搜索。

习惯思维中,鲶鱼一定是在水的底层,但据我了解被路到的鲶鱼,说明鲶鱼不一定是在底层,它们一样会上到水面表层攻击,只是时段我目前没有具体的经验总结。

亮片的重量和形状:
亮片的重量和形状,是亮片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亮片是能抛投到最远的拟饵,远距离的抛投增加了搜索的范围,也可以达到一些拟饵不能达到的位置。

因此,在竿体成承受的抛投克重要求下,越重的亮片越能抛得远;第二,亮片的重量决定了同样匀速收线亮片搜索的泳层。

亮片越轻,在同样的匀速收线下,它所在的水层越靠上层,反之则越往下层。

以纺车轮收线的速度举例,20克的亮片采用每秒一圈的速度收线,它可以一直搜索水下一米多深的位置。

第三、亮片的形状对亮片的下沉速度是有影响的,勺型亮片面积宽,下沉速度比铁板型的亮片下沉慢,这些因素要考虑进去。

第四、形状决定反光的方式,长期用亮片钓鲶鱼的某位老兄曾给我讲:长条形的亮片更容易钓到鲶鱼。

不过至今我是没有用长条形的亮片钓过。

选钩:
亮片的钩钩一般是三本钩,但我发现长期路亚的人会逐步转向单钩或者鸡爪钩,这样会在钓底的时候不容易锚饵。

但有些疑问在这里,我用单钩钩就容易发生有顿口不中鱼的现象,据我所知老果果也遇到过这些现象。

此后我用千又大钩来进行改装后,单钩中鱼的几率明显提高,这样也提高了下次单钩亮片钓底碰鲶鱼的信心。

实际上GT亮片的单钩是比较容易被拉弯的,全息蝉的三本钩不容易拉弯,但三本钩容易锚底,对水底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三本钩最好不要钓底。

所以在使用GT亮片的单钩,一定要换成千又大钩。

关于鲶鱼:
不要被所谓某种饵可以专钓鲶鱼误导,长期钓鲶鱼的人都知道,鲶鱼是有区域性的鱼类,一旦有异物进入它的领地,它会吃掉它来保护自己的领地。

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鲶鱼是呆在某地不动的,当你可以钓到底层的某种拟饵进入,它会来攻击从而中钩。

而在觅食的时段,鲶鱼也会上浅滩,不管米诺还是亮片,都是有很大部分的运气原因。

升钟当地有一批在前几年就开始路亚的钓鱼人,他们中某些人玩亮片已经玩得出神入化,拿他们的话来说:对于鲶鱼,还是亮片比较稳当。

对于熟悉的地形,确信挂底因素不大,如果要增加钓获鲶鱼的机会,有一定规律的轻扬竿尖并收线,使用亮片在水底层呈M型拉动,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全息蝉亮片亮度、泳姿都是非常不错,在最近的使用中,明显感觉使用12克-16克的全息蝉亮片上鱼超过了许多几十块上百块的塑料硬饵。

这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