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
让我们通过一件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该事件进行概念化。
Lakoff 和Turner(1989)则把转喻说成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这一
映现包括的替代关系主要是指称。
转喻和隐喻的区别:Lakoff 和Turner指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
涉及跨域映射。
e.g.
The Times hasn’t arriv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s yet. NEWS
Ulllmann(1962):基于他对邻近性的三分法,将转喻大致分为空间邻近性 转喻、时间邻近性转喻和逻辑邻近性转喻
Panther&Thornburg(1999):从转喻的语用功能出发,将其分为指称转喻、 述谓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
Seto(1999):根据转喻出现的领域将转喻分为空间转喻、时间转喻和抽象 转喻
《时代》还没到达新闻发布会
ORGANIZATION
2. William Croft ( 1993)
基于Langacker“认知矩阵”的概念,Croft认为一个概念通常涉及的并不 是一个单一的认知域,而是复杂的认知域矩阵。
如“人类”这个概念就分别属于“生命体(living entity)”、“物理体 (physical objects)”、“有意志的施事(volitional agents)”等认知域, 因此与“人类”此概念相关的转喻就不是只涉及一个认知域,而是涉及由 多个相关认知域组成的一个认知域矩阵。
语言交流中之所以会存在大量的转喻表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实体或事件的过程中存在转喻思 维。这种思维已成为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原则
二、转喻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识解的认知过程
转喻被看做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来认识另一概
念实体。在识解过程中,目标体和转喻体都同时在人的概念世界中 出现。但是,这其中的一方被认为比另一方更为典型或突显,因而被 选作是转喻体或/认知参照点。
2.凸显性原则 凸显性是指人的认知常常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中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的属性,即相 对凸显的属性。
3.可及性原则 可及性是指说话者会在所说的话语中使用表示不同属性的可及性的指称词语,而听众 解读该指称关系的重要过程就是要构建起间接语境。
转喻的基本认知特征
一、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与隐喻一样,转喻也是人类日常思维方式的组 成部分, 其以经验为基础, 可运用系统的认知原则对其进行阐释; 转喻认知过程广泛存在并影响人们的思维、 语言交流和行为。 e.g.Mary is just a pretty face 这一转喻正是反映出人们在认识他人时的一种惯常转喻思维,即THE FACE FOR THE PERSON。
转喻的概念本质在范畴的结构中体现地更为明显。当人们通过某一子范畴或子模型来认识和理解整个范 畴时,转喻思维就发生了,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来推理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常会通过部分来识解整体。 例如,与鸡、企鹅、鸵鸟相比,知更鸟被认为是BIRD这一范畴中的更为典型的成员。每一范畴中的最具代表 性或典型的成员被称为原型,其经常转喻地代指或代表整个范畴。由此可认为所有的范畴都包含转喻关系.
e.g. Mary is just a pretty face pretty face person
Mary is just a pretty person
person
pretty face
三、转喻这一认知过程是发生在同一 I C M中
在一个具备特定背景知识的ICM中,目标体和转喻体之间概念层面上的转喻 关系就可能存在于: (1)ICM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 (2) ICM的组成部分之间 由关系(1)生成的转喻认知过程是人们通过部分来认识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 部分 由关系(2)产生的转喻认知过程是在同一ICM中,人们通过一部分来认识另一部 分。
Metonymy
contents
1.转喻的本质 2.转喻的认知原则 3.转喻的基本认知特征 4.转喻的分类 5.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
修 辞学上的转喻观
转喻的本质
Lakoff & Johnson
认知语言学上的转喻观
William Croft Ronald Langacker
Barcelona
Kövecses and Radden
e.g.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 火腿三明治转指吃火腿三明治的人
在“餐馆”这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火腿三明治”能为转喻 目标“吃火腿三明治的顾客”提供认知的心理通道。
转喻的认知原则
1.邻近性原则 邻近性是大多数转喻定义中最核心的概念。 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视为 一个单位,因此,在同一认知域的两个事物常属于同一或相似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 某种联系。
e.g. The White House did not intervene. 源域 : 白宫
国家权力的行使机构 目标域: 美国政府
5.Kövecses and Radden ( 1999) Metonymy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one conceptual entity, the vehicle, p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conceptual entity, the target, within the same domain, or ICM. 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 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
A metonymic mapping occurs within a single domain matrix, not across domains (or domain matrices). 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阵映射。
利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
A target is accessed within a domain as a result of domain highligh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cyclopedic semantics, metonymy functions by highlighting one domain within a concept’s domain matrix.
例.红领巾走过来了
4.Barcelona ( 2002) 认同Croft有关转喻是域凸显现象的论述,但同时他强调双域映射在转喻中 的作用。
Metonymy is a mapping of a conceptual domain, the source, onto another domain, the target. Source and target are in the same functional domain and are linked by a pragmatic function, so that the target is mentally activated. 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属 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
Raddem & Kovecses(1999):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 之间关系他们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 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Ruizde Mendoza (2000, 2002, 2003):根据转喻中目的域与源域的相互作用 关系,对转喻进行分类,提出源域寓于目的域转喻和目的域寓于源域转喻。
目标在同一认知域(矩阵)中由域凸显而被通达。……从百科
性语义角度来看,转喻就是在同一概念的认知域矩阵中的某一 域凸显(次认知域和主认知域之间)。
例:鲁迅非常难读
作品
3.Ronald Langacker(2000)
利用参照点来阐释转喻概念
Metonymy is basically a 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 More precisely, the entity that is normally designated by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etonymic expressions serves as a reference point affording mental access to the desired target 转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参照点现象。更准确地讲,通常用转喻表达的实体 作为参照点为所需的目标体提供心理通道。
Peirsman&Geeraerts(2006)利用原型理论从概念邻近性的角度将概念转 喻阐释为原型范畴
转喻的语用分类(Panther&Thornburg)
1.指称转喻:是转喻中最常见的 。这一类型的转喻是指称转换的现 象 ,转喻与指称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
2.谓词转喻:指的是一个陈述用来指称另一个不同陈述 。 e.g. General motors (通用汽车)had to stop production .
并不是ICM中的所有关系都是转喻的,即使两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邻近关系。 只有当目标体和转喻体之间存在概念差异或突显(conceptual distinctness or salience),转喻认知过程才会出现。
转喻的分类
传统修辞学:尽可能归纳出各种具体的转喻表达。但这种分类非常繁杂, 缺乏概括性
在该例中,“必须停止生产”实际上唤起了 “已经停止生产”事件 。 Panther和 Thornburg指出,一个潜在的事件 (能力 、可能和允许做什 么事等等 )转喻地与实际发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事件被人们概念 化为一个 ICM ,实现ICM 的情态已成为 I CM 的一个子成分 。“ had to stop production” 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喻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