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与监督

舆论与监督


3.我国现行政治体制造成的地方官员普遍 存在的 “保官” 心态.
(三)避免负面效应的几点措施
1.在报道的同时,强调问题的存在范围,说 一些强调限定范围和保护可能波及地域或领域 的话。 2.像白沟这样的事情,应该继续关注,把 新发生的问题恰恰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接着做 下去,解释深层次的问题。
秦来英副市长: …………教育系统是如何贯彻西沟会议 精神的? 后山河村的严重问题,我看不到任 何一级党组织和政府报告,可见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人心差距有多大!我们不是 经常开教育工作会吗?可在后山河村, 这一 切等于零。 春风不渡玉门关变成了落实不到 后山河村了!
的 是78分。今年,我感觉可以打82~85分之间。‛ 新浪网截至2006年1月30日8时 所作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
★ 42.88% 的观众认为一般; ★ 41.27% 观众认为不好; ★ 说好的仅 15.85%。
参与投票的观众达8.7万多人。
戊子年央视春节晚会 央视市场研究CTR 全国有96.5%的家庭观看了央视春晚 AGB尼尔森调查机构对上海、杭州所作的 调查显示 收视率分别为17.4%和19.3%
——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
⒈ 怀疑权是促进政务公开的具体措施之一
在媒体获得怀疑权的条件下,公务人 员的不公开行为会备受媒体的责问和怀疑, 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及官员工作的 透明度 。
⒉ 怀疑权也是权力监督体制的创新
在公权力监督系统强化的同时,也要 在创新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媒体对权力监督 的能量,对此赋予媒体怀疑权不失为一个 好的选择。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 酒诰》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诗· 大雅· 皇矣》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 《史记· 李斯列传》 司马贞索隐:督者,察也,察其罪,责之 以刑罚也。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 养生主》 郭象注:督,顺中以为常也。
思考题 对主张以详细报道犯罪、审判和定罪过 程的主编提出的下列理由作出自己的评价: 一、这类新闻在商业上有利可图; 二、公众有权得到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三、新闻只要准确记录了事实,没有试 图通过选择或歪曲事实去教训别人,就算尽 到了自己的责任。
魔天记
舆论与监督
一、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三、在公共领域和利益领域之间徘徊的 传媒监督 四、传媒监督的策略问题
舆论与监督
一、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 (一)舆论监督的理论内涵
作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舆论监督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指导作用将 超出其对生活的批评作用。舆论监督不仅意味 着批评,同时也包含着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和建 设性意见。
传媒监督与 传媒实质上履行公共政治权力的疏离
能够以审视的眼光挑剔好的领导的某些 失误,监督我们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各种问 题,而不再仅仅把矛头对准那些民愤极大的 坏人。
现行体制下推进舆论监督较为有效的方式: 1. 得到具体的党政权力机构主要负责人的 支持,鼓励传媒积极监督下属机关和工作人员; 2. 具体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舆论监督的法 规,以支持传媒的监督。 3. 跨地区的传媒监督。
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公民的政治参 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参与舆论监督的动机
是集体的公共目标,而非个人化的依赖、 恩从关系和私人利益。
我国舆论监督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27,34,41条规定 基本内容 ⒈ 公民有自由表达权; ⒉ 公民有知情权; ⒊ 公民有批评和建议权。
(二)舆论监督在我国的现实内涵
隐私作家被当代女孩隐私吓着了
面对着寻她而来的上百个新新人类女孩 ——她们有的耳朵上打了七八个孔、有的抹 着蓝嘴唇——女记者安顿有一种惋惜,甚至 退缩和痛悔。它曾经被当作反传统的美女作 家,她也很高兴自己 “ 女性新潮生活方式的 展示者 ” 的身份。但她渐渐发现其中的极大 弊病,这种社会时尚在迷惑着一些人像坐着 有着迷人装饰的花车驶向山涧……
3.改革司法,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 依赖。
舆论与监督
三、在公共领域和利益领域之间徘徊的 传媒监督
在市场经济时代,中国的传媒在政治方面 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同时又成了重要的社会 利益集团
具体的表现 ⒈ 将严肃的舆论监督话题进行有意炒作 ⒉ 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⒊ 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搞公关。
《中国青年报》2002-11-26
中国青年报 2002-12-11
江泽民会见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代表团 中国青年报 2002-12-12 江泽民会见 美国惠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卡莉· 费奥瑞纳 北京青年报 2002-12-11
惠普总裁带来采购清单
总导演郎昆在自己给今年央视‚春晚‛打分 时说:‚ 80多分吧,去年我给 ‘ 春晚 ’ 打
(一)现行体制下舆论监督的一个理论突破
怀疑权是宪法权利的具体化;怀疑权 支持媒体预先介入未明确的事实,对提升 媒体监督的信心和力度具有重大的作用。
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 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 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 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 媒体的监督。
传媒监督的职责:
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以 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传媒是在群体的意义上,而不是在个体的 意义上,成为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所以,传媒的舆论监督,只具有群体的正 义性,而不具备个体的正义性。
舆论与监督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
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 义的公正
4.传媒所说的“事实”,是指记者所见所闻采 访 所得; 司法事实是以法律为准绳,有确凿证据的事 实。 5.传媒对司法的监督表现为一种观察和督促, 是软性的; 司法代表着国家的终局裁量权,是硬性的。
在以下三方面形成传媒与司法关系的法律框架
1.界定传媒在双方关系中的地位、权利和 义务。 2.明确舆论监督与公正审判权相互协调的 制度空间。
传媒和司法在社会职能和工作性质方面的差异
1. 传媒的职业特征在于报道动态的东西、超 常的东西; 司法对待纠纷的态度是消极的,按照法律 规定的管辖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 2. 传媒必须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报 道任务; 司法审判的时效要宽松得多,要求经得起 时间的考验。
3.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 司法的用词极为严谨,缜密。
我们可以把“监督”理解为:
Hale Waihona Puke 一方依照一定的准则监察、督促另一 方,使之合乎规范不偏不倚。
舆论监督 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 对社会各种权力组织及其成员,以及 社会公众人物的行为实施评价和约束, 使之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
怎样理解舆论监督的理论内涵 ⒈ 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监督 它对监督对象不具备强制力,但却可 能造成必须按法律或社会道德行使的精神 压力。 ⒉ 硬性监督——各种权力组织的监督
舆论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1)政府信息公开,公众能够全面地 获知足够的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政务信 息。 (2)舆论监督的真正实行,需要建立 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 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它 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 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
⒊ 怀疑权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⑴ 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 怀疑权的对象范围有限
※ 怀疑权适用的事实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⑵ 囿于现有制度,合理怀疑权的监督 作用必然是有限的
※ 现行新闻出版管理的基本制度(出版 许可、主管主办单位、属地管理)
※ 党政领导审稿程序
(二)传媒监督的负面效应及其原因
1.记者有意无意将报道所指在标题中扩大 范围; 2.在传播中由社会心理因素激发出的意料 不到的结果;
关键概念
舆论监督 / 传媒监督 / 传媒监督的职责 / 软性监督 / 硬性监督 / 公民社会/守望犬 (watch dog) 参考书目 ●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5. ●约翰· 罗杰斯 (John Rawls) . 何怀宏,何包 钢,廖申白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8.
⒉ 传媒发表后产生的影响,转变成公众 的意见。
传媒批评的权利不是一种特权,不应成 为以传媒面目出现的另一种党政权力。
在我国,目前传媒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 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
public opinion 舆论
supervision 监督
守望犬(看门狗)watch dog 特指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对 政府官员的监督——如果政府官员做了错事, 政府做了错误的决定,媒体就要将其曝光。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通常就是指传媒监督或新闻监督。 舆论 = 大众传媒 → “ 舆论界 ” 舆论监督 = 大众传媒监督
= 传媒的批评性报道。
舆论监督与传媒监督的区别 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 的某种效果。
传媒监督则带有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 体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它的操纵。
大众传媒的批评报道包括 ⒈ 公众通过传媒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 是公众反映的、由传媒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表 达的意见。
在基本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 1. 在各传媒单位、整个新闻传播业、社会 三个层面,制定配套的、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规 范的自律文件和建立自律机构。 2. 传媒自身加强职业化的程度。
舆论与监督
四、传媒监督的策略问题
传媒的揭露、批评性报道尽管不应 该是一种舆论审判,但是实际效果,或 多或少变成了一种舆论审判(实为传媒 审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