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课程测试题

第六章 课程测试题

第六章课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目前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C )。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学科课程
D. 融合课程
2.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D )。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3.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 百科全书式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4.在小学教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渐扩展。

这种教材的编写的方式属于( C )。

A. 单一式
B. 直线式
C. 螺旋式
D. 活动式
5.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D )。

A. 过程模式
B. 情境模式
C. 实践折中模式
D. 目标模式
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7.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是( D )。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学科课程
D. 经验课程
8.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B )。

A. 进行课时分配
B. 设置教学科目
C. 安排教学顺序
D. 做出学年编制
9.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是( A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10.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就是( C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CIPP评价模式
D. CSE评价模式
11.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C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 课程说明
12.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C )。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思想改革
13.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是( A )。

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探究课程
1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5.初中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C )。

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 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6.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A )。

A. 综合课程
B. 广域课程
C. 相关课程
D. 核心课程
1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D )。

A. 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B. 更多地考虑课程满足计划需要的程度
C. 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 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18. ( A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A. 教师
B. 学生
C. 校长
D. 社区人员
19.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0.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 C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二、辨析题
1.校本课程就是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

(×)
校本课程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学校校长师生,也需要家长、专家、社区人士的参与。

2、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材料是课程标准。

(×)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基本材料。

3、在西方,最早用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人是泰勒。

(×)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使用“curriculum”一词。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课程?
答:我们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课程概念。

从广义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从狭义说。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
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什么不同?
答:显性课程,又叫正式课程、官方课程或公开课程。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按预先编订好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又叫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或潜在课程。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影响,比如校园环境、文化传统、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教师期待等。

显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

3、课程组织涉及哪些方面?
答: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

4、影响课程的因素有哪些?
答:最主要受社会需要、知识发展水平与学生发展三方面因素制约。

四、案例分析题
1、有理论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按儿童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

而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知识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必须突出教材的逻辑性,坚持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逻辑组织教材。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课程理论?应如何看待这种理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参考答案:
这段话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其优点是(1)通过学科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2)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学习符号学习任务要求,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

(3)课程的构成简单,易于评价。

其缺点是(1)因为强调逻辑,学习偏重记忆不利于学生理解完整的世界,产生真切体会。

(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学习,不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难以因材施教,实施区别化教育。

在运用中要扬长避短,即要发挥学科课程知识传授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活动课程经验获得的价值,否则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

2、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课程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答:这段话主要表达了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课程。

其优点是:(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天性、主动性。

(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引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教学内容。

(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其缺点是(1)轻视科学文化知识,不利掌握人生必备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于以学生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不利学生的社会化。

在运用过程中,教师的使命在于发现与引领。

具体地说就是发现学生的天性,找到适合学生天性发展的学科,引领学生发展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潜能。

也就是说,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

实践中,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树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