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青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题(共26分)(一)选择题(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B.如果不是沉迷网络,他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那段峥嵘岁月....,至今让他不堪回首。

C.谁知,王远是项庄舞剑....,金剑虚晃一枪,掉头向周艳儿劈去。

....,.意在沛公D.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就算练就了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当图.穷匕见...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后悔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金庸的表哥是徐志摩,堂哥叫穆旦。

徐志摩和穆旦都是近代赫赫有名的诗人。

B.科学家研制出的新型传感摄象机,可以探测到是否受测人在说谎。

C.一到会场我就看到无数面彩旗和一片兴奋的歌声。

D.为了避免这类恶性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市交通局对广大的驾驶员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

3.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子:古代对男子尊称;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

D.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D.具告以事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6.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一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拿着白色的衣帽送给他。

B.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拿着白色的衣帽送给他。

C.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D.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二)默写题(8分,每句1分)7.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8. ,,万类霜天竞自由。

9.《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变徵之声”的时候,宾客的表现是;“为慷慨羽声”的时候,宾客的表现是,。

10.《鸿门宴》中,对于“遣将守关”的原因,刘邦和樊哙都说是。

二、古诗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B. 悉.勒习战悉:全部、都C. 日击数牛飨.士飨:犒劳D. 赵王让.李牧让:指使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B.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C.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D.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

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

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每句5分)(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译文:(2)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译文:(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

(8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5.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

B. “千里片时间”,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

C.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D. 这首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

语言典雅含蓄,概括力强。

16.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谎言相裕亭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

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

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

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

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

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

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

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

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

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

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

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

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

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

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

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

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

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

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

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

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

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

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18.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19.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

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代演员”于是之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

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

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