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基础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为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运营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务的,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瓶颈产业是指产业结构中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的产业群。

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

它们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预见所确定的。

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

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引起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由于各种产业的特点不同,关联效应大小以及强弱也不同。

实质: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产业向后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引起其下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产业向前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引起其上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产业序列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或经营规模而使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现象。

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经营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原因:1、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价值2、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网络营销3、销路管理的覆盖面扩大市场进入障碍是指在完全垄断条件下,新的企业要想进入某一行业十分困难,存在许多进入障碍。

主要表现为四种:一是企业控制了产品的基本原料的来源;二是企业拥有专利权;三是现有企业规模经济性显著,规模较大;四是政府特许。

它的存在,对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机制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行业市场内各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的不完全替代性。

或者说,特定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产品区别的特点。

产业指生产事业,特指工业,通俗点就资产(或资源)的集中化。

含义:(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性(6)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

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不列出。

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一方面它能告诉人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它部门用于生产或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出口到国外的;另一方面它还能告诉人们,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它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

投入产出核算的k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甚至被人忽视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为研究产业结构,尤其为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研究价格决策,进行各种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一)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SCP模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包括集中度、产品差异、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和政府管制——市场行为(Conduct)包括合谋和策略性行为、广告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市场绩效(Performance)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生产率等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三段论式的产业分析范式。

哈佛学派基本遵从了SCP范式,认为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资源配置的绩效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市场绩效,必须采取积极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场结构,进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其研究上有如下特征:研究方法也采取SCP范式,但是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

因为从短期来看,市场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可能发生变化,市场行为和绩效会对市场结构产生反作用,引起市场结构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理论 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对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1)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2)结构均衡理论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众多,联系错综复杂,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性不强。

(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

结构演变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定理: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

克拉克法则: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业;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较低组距(70~300)农业部门份额显著下降,工业服务业大幅上升较高组距(300~1000)份额变化不大,非农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较大(3)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4~6)。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1.5~3.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达到平衡状态(0.5~1.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实现了工业化(1以下)。

·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

霍夫曼的工业阶段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演变情形。

(4)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业的数量关系,利用投入产出和投入产出系数推断某一部门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为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前景。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产业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由于它是静态分析的方法,并以同质性和比例性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因而这种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说来,它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适用于分析而不适用于预测。

(5)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把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和数学化,提出了著名的“发展型式”理论。

据“发展型式”理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显着的、深刻的变化。

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人均GNP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

 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

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初级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 2)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 3)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

结构调整理论(1)刘易斯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 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2)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1、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2、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3、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4、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