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法国领事丰大业(1830—1870)持枪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态开枪击伤随从一名。
群众怒不可遏,打死丰大业,焚毁法、英、美教堂及法领事署。
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示威。
清政府派真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国藩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
他们主张避战求和,对侵略者屈服。
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将爱国人民当作凶手惩办,杀死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并赔款建立教堂【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举人出身。
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
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今建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
旋赴漳州和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镇压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
1866年依靠法国人日意格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
同年调陕甘总督,派胡光墉在上海借外债和购买军火,进攻捻军。
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先后夺取董志原、金积堡、太子寺、肃州(州治今甘肃酒泉)等处,纵兵残杀。
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
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
有《左文襄公全集》。
【刘坤一】(1830—1902)清末湘军将领。
字岘庄。
湖南新宁人。
廪生出身。
1856年(咸丰六年)随刘长佑在江西、湖南、广西与太平军作战,累升广西布政使。
1865年(同治四年)任江西巡抚。
1875年(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
187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中日甲午战争时被任为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全军溃败。
1896年回任两江总督。
1900年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参与*东南互保。
有《刘坤一遗集》。
【曾纪泽】(1839—1890)清末外交官。
字劼刚。
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长子。
1878年(光绪四年)出使英法。
1880年兼驻俄公使,次年为收回伊犁与俄国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在英国订购铁甲军舰,帮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
1885年回国任海军衙门帮办等职。
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为洋务派辩护。
有《曾惠敏公全集》。
【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
字伯琛,号筠仙。
湖南湘阴人。
道光进土。
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随曾国藩办团练。
1863年(同治二年)署广东巡抚,因与总督瑞麟不合,被黜。
1875年(光绪元年)任福建按察使,旋任首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兼驻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在中外交涉中常附和李鸿章的妥协方针。
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
【马尾之役】中法战争中的海战。
1884年(光绪十年)7月法舰队司令*孤拔率铁甲舰五艘、水雷艇二艘驶入福州马尾港,逼近中国军舰。
清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接李鸿章电告和议将成,不予戒备。
8月.. 23日停泊马尾的法国舰队突然开炮轰击中国军舰,击沉七艘,清水师伤亡七百余人,马尾造船厂亦被轰毁。
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
【中美华工条约】即《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
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限制旅美华工的条约。
1894年(光绪二十年)3月.. 17日清驻美公使杨儒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Walter Quintin Gresham,1832—1895)在华盛顿签订。
共六款。
主要内容:居美华工离美的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再入美境;不准华人入美国籍;居美华工都须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苛待华工条例进行登记。
美国曾利用《中美续增条约》招收华工,开发资源。
在资源开发后,又利用此约排斥华工入境。
【谭嗣同】(1865—1898)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巡抚谭继洵之子。
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西北、东南各省。
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并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
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旋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
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旋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参预变法。
戊戊政变发生,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称为戊戌六君子。
在哲学上提出*以太为世界根源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
他把“以太”的这种作用叫做“仁”,而“仁”又“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他的世界观颇受佛教的影响。
但又吸收了王夫之的“无其器则天真道”的思想,还尖锐地批判“名教”和各种封建教条,要求“冲决”一切“网罗”。
在他的学说中,具有向封建正统观念战斗的精神。
又能诗,所作富于爱国精神,风格雄健。
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黄兴】(1874—1916)近代民主革命家。
原名轸,字度午,又字克强。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1902年初(光绪二十七年底)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
次年参加拒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未成。
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
1907年起,先后参预或指挥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宣统三年)与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他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武昌起义后,从香港赶到武昌,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
上海、苏、杭等地相继光复后回到上海,被推为副元帅。
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主张与袁世凯妥协。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
1913年.. 7月在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来参加,但仍主张与孙合作讨袁。
后赴美养病。
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回至上海,不久病逝。
【宋教仁】(1882—1913)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遯初,号渔父。
湖南桃源人。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动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民报》撰述。
1910年(宣统二年)在上海主持《民立报》,次年与谭人凤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起义相筹建临时政府。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参与南北议和,5月到北京出任农林总长。
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他企图成立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
1913年3月国会开会前夕,被袁世凯胶人刺死于上海。
有《宋渔父日记》等。
【陈天华】(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者。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影响甚大。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未成,逃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担任书记部工作和《民报》编辑,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留下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有《陈天华集》。
【蔡锷】(1882—1916)近代军事家。
原名艮寅,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
早年入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
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
归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起义,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
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阴加监视。
1915年与梁启超策划反袁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
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赴日本就医,病死。
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