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申报材料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二O一一年十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二、建设目标 (4)三、建设内容 (7)四、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 (14)五、建设进度和绩效考核指标 (16)六、专业建设预算 (19)一、建设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湖南省旅游产业强省建设战略实施纲要》确立了把湖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湖南已经成为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地区,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2010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至2010年达到1286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3%,实现从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湖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大空间,娄底市处于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圈的核心层,在湖南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筑以娄底为主的湘中旅游区,把娄底市的梅山龙宫等景点建设成为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形成了以新化大熊山、涟源龙山等山系为主的“山之恋”,以水府庙、孙水河为主的“水之梦”,以双峰荷花、牡丹和芍药等为主的“花之缘”,以紫鹊界梯田为主的“田之韵”的四大品牌,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娄底市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又为我校旅游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地方环境支持。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2004年,我们始终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办学方针,坚持“定位准确,特色突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已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名旅游专业合格人才,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现有在校学生171人。

是“湖南省旅游教育示范点”学校。

学院、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共同推进旅游人才培养。

学院与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管理处和湘中国际旅行社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娄底市旅游主管部门在政府层面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大力支持学院参与旅游新业态的调研和项目开发工作;旅游企业为学院及时提供旅游信息,并为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协助。

校企共育旅游人才,真正实现人才“无缝对接”。

针对娄底旅游业特点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先后与湘中国际旅行社、娄底旅行社、紫鹊界风景区、华天酒店集团等12家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由各企业部门经理或主管到学院为学生进行授课,并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现场培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段交替式”人才培养。

即前三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第四学期顶岗实习,第五学期返校学习,第六学期毕业实习与就业,真正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就业的零对接。

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依据“依托市场、瞄准产业、锁定职业、校企共建”的原则,围绕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方案,围绕职业生涯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和导游员资格考试组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以旅游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成立有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旅游管理专业咨询专家委员会,定期邀请专家到校对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审定,使专业建设能与市场建立零距离接触,专业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

2008年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70%,2009年达80%,2010年达85%。

推行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在湖南省2009年、2010年大学生模拟导游竞赛中共有10名学生分别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在湖南省2009年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中有三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在学院举行的“导游之星”比赛、餐厅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校内实训条件日趋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见成效。

建有旅游实训中心,包括导游实训室、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总体使用面积约500余平方米,拥有客房相关用具10余套,餐饮相关用具10套。

根据校企合作的方式、合作的紧密程度,建有三类校外实习基地:一类是以娄底周边地区旅游企业为重点合作对象的紧密型实习基地3个;第二类是以省内著名景区景点及星级饭店重点合作对象的为半紧密型实习基地4个;第三类是满足旅游资源认识、开发规划的松散灵活型合作单位5家。

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在社会培训、咨询服务和横向课题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目前该专业教师已经在礼仪培训、旅游企业员工入职培训、湖南省导游考试培训和旅游饭店技能培训中占据一席之地。

2004年至今,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累计2000人次,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娄底市旅游局进行了景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技术服务21次,通过上述活动,提升了教师本身在旅游行业的影响力,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双师型的高质量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现有专兼职教师1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12人。

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教研能力,参加市级研究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有4项;公开出版的个人专著5部;在公开刊物发表的专业与教学等科研论文有百余篇;本专业教师多次担任娄底市饭店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导游年审培训、导游考前培训等任务;也有相当教师在企业挂职兼职锻炼,有较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建设目标依托娄底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培养掌握观光旅游产业通行的国际标准和度假休闲旅游的职业标准、具有适应和促进旅游业态内涵提升和服务模式转型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旅游人才为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办学机制和招生体制转变为突破口,推行“阶段提升、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开发、岗位对接、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与旅游服务产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精导游、会计调、懂管理、善营销”,能够胜任导游、营销业务、旅行社计调及景区服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获得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到2013年,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声誉良好、特色鲜明,在湖南乃至中南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专业。

1、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统筹企业生产设施和学院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实现技术共享、人才共育;充分利用娄底中职教育、学院中专教育已经提供的平台,探索政府宏观管理,学院依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13年,在校生稳定在3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

以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为保障,加大订单培养比例。

优化“分段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到2013年,订单培养占在校生比例达66 %以上,就业率达99%以上。

3、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深入。

与华天酒店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厂校合一”的西点西餐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以“模拟导游实训室”为核心的院内实训基地群;完善以“餐饮实训室”为主的院内实训基地群,进一步建立教学基础文件,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融合,学生到旅游企业生产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达100%,专业技能抽考合格率、优秀率稳居全省同类专业第一,学生满意率98%以上,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获奖。

4、课程体系教材有机衔接。

增加教学计划中技能考证课程比例,使职业要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推行“双证毕业”,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导游实务》、《酒店服务礼仪》2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10门专业课程标准。

与企业合作编写《景区服务与管理》、《娄底旅游文化》等特色教材,毕业生职业资格取证率达98 %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6%以上。

5、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升。

进一步创新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机制,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至2013年,引进现场专家2名担任专业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以上。

6、评价考核模式更加科学。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适应工学结合的科学的多元评价模式。

7、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种社会培训和咨询工作,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工作。

主要包括:建立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为行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升对旅游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2年建设期内,开展培训与技能鉴定累计2000人次以上,并逐步建立“培训”品牌,申报2项校企横向课题。

三、建设内容1、“分段交替”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贴近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实际,进一步探索“分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即第一年培养的重点是专业基础素质和基础技能,在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第二年重点是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技能认证,第三、四学期划分专业方向,学习职业认证课程,强化核心技能;第三年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第五学期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毕业实习与就业。

同时,第四学期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细化,分为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旅游英语、旅游营销方向,对学生进行核心技能强化。

通过瞄准产业、锁定职业的“分段交替式”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专业与职业、就业的零接轨。

2、“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区域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把课程分成“基础知识课程”、“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操作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构建以真实旅游服务及管理为载体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流程。

3、“点面结合”核心课程建设。

在“校企开发、岗位对接、双证融通”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建设课程体系中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与实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实务》和《旅游公共关系》,“以点带面”促进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旅游政策与法规 旅游英语口语 模拟导游 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 计算机应用旅游应用文写作 旅游地理 职业技术操作课程 基础知识课程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计调业务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 旅行社经营管理 旅游市场营销 导游实务 旅游礼仪 旅游客源国概况普通话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英语体育 导游基础知识 酒店、旅行社综合实训酒店、旅行社顶岗实训 摄影艺术 日语 茶艺 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文化 旅游财务管理文学欣赏书法课程名称类型教材、讲义名称字数(万字)负责人完成时间旅游礼仪讲义旅游礼仪20 雷晚蓉2012.08 导游语文讲义导游语文22 邱玉贵2012.09导游实务讲义导游实务20 邱智鸿2012.10 旅游概论讲义旅游概论20 邹慧鹏2012.11旅行社经营管理讲义旅行社经营管理25 王雨阳2013.01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讲义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20 刘建才2013.02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讲义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20 梁红波2013.03酒店服务礼仪讲义酒店服务礼仪20 邹若云2013.04餐饮服务与管理讲义餐饮服务与管理20 姚月圆2013.05景区服务管理教材景区服务管理22 雷晚蓉2013.10娄底旅游文化教材娄底旅游文化22 邱智鸿2013.114、“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