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
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
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
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
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
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
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走出衰退的低谷,直至近来才稍有起色;而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对日贸易额不断增加,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日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竞争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高速的发展的势头和实力的增长,同时中国军队也逐步加快军事现代化改造的步伐。
这就更使“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有了一些市场,一部分右翼反华势力趁机进行丑化和贬低中国的宣传。
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近年来一直想摆脱战后的阴影,逐步成为所谓的“普通国家”,进而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事务,最终成为“政治大国”。
近年来,日本一直没有停止过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步伐。
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日本政府在未能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对待的同时,却不断地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新突破。
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第一,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
要充分认识中国日益强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周边国家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和习惯做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国家,正确、妥善对待相关国家的各种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表现出泱泱大国应有的从容与大度。
对外部杂音过于敏感,甚至一触即跳,往往会分散精力,甚至导致发展方向的迷失。
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允许日本对中国的强势发展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
老子说“善战者不怒”,我们一定要善于涵养大国心态。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几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努力进程,比如,洋务运动的探索被甲午战争中断,国民党“十年黄金”时期被日本全面侵华中断,现在不能被再打断。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由政治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
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
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性质。
第三,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一定要珍惜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5年日本审批通过新的教科书,很多中国人认为,新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2005年4月9日大约两万多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步行约20公里从北京海淀区游行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向大使馆建筑投掷石块并焚烧日本国旗。
对日本的抗议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这些超越理性、超越底线的做法却是日本愿意看到的,他们把我们的这些做法拿到世界上反复播放,让全世界的人都去看看我们怎么冲击他们的大使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会认为中国的做法失理,过激行为实际上是在伤害中国的尊严和形象。
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复杂环境和各种矛盾问题,如果不能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特别是把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好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发展的契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这是真正的爱国,也是形形色色想把我们中国搞乱、搞垮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最害怕的。
从这些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来看:双方认为,正视过去,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