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在一起》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和“在集体中成长”。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地位作用《和朋友在一起》是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第一框题,主要讲两方面内容:一是我的朋友圈;二是友谊的力量。
第一目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友谊的渴望,认识到同龄伙伴、朋友在生命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自己的朋友关系进行梳理,觉察自己的交友状况,体味友谊带给自己的复杂感受。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重温友谊的温暖和美好,感悟朋友对自己的影响,体验友谊的力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兴趣点:重温与朋友在一起的温暖与美好。
问题点:与朋友交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要经常对朋友关系进行梳理。
障碍点:对交友对象不进行选择,交到损友。
需求点:认识到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力,谨慎交友,交益友。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朋友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认识友谊的力量。
2.能力目标能觉察、反思自己的人际状况,觉察自己对友谊的期待,培养自我觉察、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能感受到并接纳自己和他人对友谊的渴望。
能感受到友谊的力量和美好。
4.过程与方法:通过“我的朋友”的图文的反思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交往现状与朋友的关系,让学生觉察自己的交友特点及交友对象的变化,这是学生建立友谊的前提;通过“朋友影响力”图、“友谊故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友谊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与力量,并把友谊的力量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层面,体会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友谊的力量2.教学难点: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六、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七、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感悟八、教学过程【预习】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入新课】活动一:38页在下面情景中,你会选择谁?快乐的事,你最愿意与谁分享?心里的秘密,你最愿意向谁倾诉?遇到了困难,你最愿意向谁求助?你最愿意与谁一起外出游玩?通过学生们的选择,使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引入本课。
(在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感悟到同伴朋友是重要组成部分)【新授过程】活动二:40页探究与分享问题: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不是,对友谊的渴望,让我们相互靠近。
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不会,朋友在生活中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经常对自己的朋友关系做些梳理,我们可以更好的察觉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探究活动通过引导我们探究交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我们懂得经常梳理朋友关系的重要性)活动三:40-41页探究与分享问题:完成了“朋友影响力”图,你有什么发现?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朋友的影响。
过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本探究活动通过让我们填写朋友影响力图,引导我们思考朋友对我们的重要影响,体会朋友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我们珍惜对自己有良好影响的朋友。
)活动四:42页探究与分享问题:通过四个场景的设置,谈谈感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结论: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本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体会友谊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两则小故事及名人名言问题:通过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通过两则小故事,更深刻地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从而告诉我们正确选择朋友,谨慎交友,交益友。
)【小结】名人格言小结,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亦;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善交益友,不交损友,拥有纯净的朋友圈,感受友谊的力量,享受友谊的美好!《深深浅浅话友谊》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课时《深深浅浅话友谊》。
我今天进行说课的内容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分析本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节。
就初中学生而言,逐步离开父母的怀抱,与同龄人发生深刻的联结,建立真挚的友情成为迫切的需要。
同伴交往和友谊对学生成长的意义重大,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具有独特的、成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节对学生如何建立友谊和如何呵护友谊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节在第四课属于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友谊的特质,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友谊,能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友谊,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情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友谊的特质。
澄清友谊的认识。
教学难点:竞争与友谊的关系。
(从认知上学生不好理解应该用怎样正确的态度对待朋友之间的竞争,从行为上也难以做到真诚祝福朋友取得的成绩与成功)(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五)学生学情分析:学生步入初中一月有余,基本了解了新的环境、新的集体,外在适应基本完成,同时小学时期朋友的流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交往的内在心理需求。
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有过与他人交往的体验,或成功或失败,这是这节教学内容的生活基础,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友谊的特质,走出友谊的误区。
二、说教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一课一例进行教学设计,用故事连载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感悟、体验、分享、辨析澄清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故事的选编也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生活为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兴趣。
在引导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内化和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学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比如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学习的两个重点内容是有益的特质和友谊的澄清。
然后能够把握一些关键词语去理解。
比如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培养学生的递进思维,友谊是平等的但不是对等的,伤害友谊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对竞争的态度……最后总结从板书到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学完一课要学会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说教学过程(见教案)五、板书设计以花比喻友谊,友谊之花需要枝繁叶茂地盛开,需要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友谊的特质就像土壤,滋养友谊。
友谊之花并不总是盛开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也会遇到风风雨雨,让我们迷茫和困惑,需要澄清对友谊的一些认识。
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让友谊之树常青》说课稿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让友谊之树常青。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让友谊之树常青》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个框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框题在第二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友情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继续谈了如何保持和发展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
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师爱助我成长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
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掌握交友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学会发展和保持已建立起的友情。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友谊的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交友的原则,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难点:呵护友谊的方法。
难点的依据: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把握不好宽容的前提和尺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