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分类

公文分类

公文从系列来讲分为党的公文、行政机关公文;行文方向来讲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下面以党的机关公文为例,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有所帮助:党委系统文件格式规范第三条公文的种类。

1、决议。

用于经会议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2、决定。

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的决策和安排。

3、意见。

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4、通知。

(1)用于发布党内法规;(2)用于任免干部;(3)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4)用于批转(印发)下级机关的公文;〔批转(印发)与转发的不同:批转(印发)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办法、做法和针对全局性的工作要求进行批示,以上级名义下发;转发是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

)(5)用于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周知的重要事项,如《中共修文县委办公室关于召开××××会议的通知》。

5、通报。

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6、报告。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7、请示。

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1)行文目的不同。

报告是为了使上级机关了解有关情况;请示是请求上级的指示和批复,要求上级机关给予答复。

(2)行文时间不同。

报告可以写于事前,也可以写于事后;而请示必须写于事前。

(3)行文的处理要求不同。

报告除涉及主要问题外,一般的可以不作答复;请示则需要上级机关回文,表明态度,使下级机关知道该怎么做。

(4)行文的内容不同。

报告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而请示则要求“一事一文”。

)8、批复。

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9、规定。

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10、函。

用于平级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如《关于×××同志工作调动的函》。

11、会议纪要。

用于记载会议的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第四条公文格式。

由版头、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主题词、印发传达范围、抄送机关、印制版记、页码等部分组成。

1、版头。

由单位加“文件”二字或者加括号标明文种组成,用套红大字居中印在公文首页上部。

2、份号。

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001”,标注于公文首页左上角。

秘密公文必须标明份号。

3、密级。

分别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

标注于份号下方。

按照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标志的规定》,应当在密级后注明保密期限,如“机密★×年”。

4、紧急程度。

对公文送达和办理时间的要求。

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明(一般在传真电报的紧急程度处)“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5、发文字号。

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度和发文序号组成,标注于版头下方居中或左下方。

与其他机关联合行文时,一般只标明县委、县委办公室的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度要用六角形括号“〔〕”括起。

6、签发人。

上报公文应当在发文字号右侧标注“签发人”,“签发人”后标注签发人姓名,如“签发人:×××”。

(标注签发人应注意:一是只标姓名,不标职务;二是联合行文,要标明联署单位签发人姓名,不能只标其中一个单位的签发人)7、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和文种组成,位于发文字号、版头横隔线下方,居中排印。

8、主送机关。

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

主送机关名称应当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的统称,位于正文上方,顶格排印。

9、正文。

公文的主体部分,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位于标题或者主送机关下方。

10、附件。

公文附件应当置于主件之后,与主件装订在一起,并在正文之后、发文机关署名之前标明附件的名称和顺序。

有的也可在正文中加括号注明。

附件顺序应在附件首页左上方注明。

凡印发规章和批转有关部门的报告、规章等,其中的“规章”和“报告”不属附件,而是主件的一部分,此种“规章”和“报告”的内容也应视为正文,即不将“报告”、“意见”标为文件附件,若该“报告”、“意见”本身有附件,则在“报告”、“意见”正文后,按附件标注方法标注。

11、发文机关署名。

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位于正文的右下方。

(多个机关联合行文时,应当水平排列,一般每排3个机关为宜。

同级党委、政府及其办公室联合行文时,机关名称应当上下对齐。

)12、成文日期。

成文日期以机关领导人签发或会议通过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签署的日期为准。

成文日期应当写明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在发文机关署名右下方,首字与发文机关署名第三字对齐,尾字与正文倒数第三字对齐。

决议、决定、规定、意见、通报、会议纪要等不标明主送机关的公文,成文日期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正中,同时省去文件落款。

13、印章。

除会议纪要和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公文外,公文应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请示、报告、向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递送的函、关于人事任免的公文必须加盖印章。

印章要盖在发文日期中间偏上位置,上不压正文,下压日期,端正、清晰。

14、主题词。

由反映公文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标注在公文末页下部、抄送机关上方,用横隔线隔开。

主题词的标引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份文件的标引,最多不超过5个主题词。

(2)标引顺序为类别词、类属词、文种。

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先标类别词“农业”,再标类属词“水土保持”,最后标上“通知”。

(3)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

(4)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类的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

如《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可标“科技体制改革决定”。

(5)当主题词表中找不出准确反映文件内容的类属词时,可以在类别词中选择适当的词标引。

同时将能够准确反映文件内容的词标在类属词的后面,并在该词的后面加“△”以便区别;选用地名(机构名)、时间、人名、文献名称等专用名词作标引时,可不作“△”标记。

(6)公文的文种作为正式主题词标引时,应置于最末位。

在转(印)发类型的通知中,一般情况下,被转(印)发的公文的文种不作为主题词标引;但如果被转(印)发的公文属于党内法规,其名称为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则应作为主题词标引。

15、抄送机关。

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上级、同级、下级和不相隶属机关,名称标注于印制版记上方,用横隔线隔开。

抄送机关一般按照机关性质和隶属关系排序。

16、印制版记。

由公文印发(翻印)机关名称、印发(翻印)日期和印制份数组成,位于公文末页下端。

在公文末页尾部所印的两条横线中间,左侧注明印发(翻印)机关名称,右侧注明印发(翻印)日期,底线下面右侧注明印制份数。

印制时间倒数第三字、印制份数最后一字与正文倒数第三字垂直对齐。

第五条公文版头。

视具体单位加“文件”、“会议纪要”、“()”等。

第六条公文印制。

1、用纸。

党群部门公文用纸幅面为16开型(长260毫米、宽184毫米),左侧装订。

行政机关用纸为A4。

2、排版。

一般情况下,文件每页23行(页码另占一行),每行25个字,留有天头地角(分别为25毫米、7毫米左右)和订口翻口(分别为28毫米、25毫米左右)。

页码标注于页面下端居中,格式为“1”。

3、字体字号及体例。

(1)密级、份号、附件:用黑体四号字。

(2)发文字号、签发人、受文单位、落款、印刷版记:用仿宋三号字。

(3)正文标题:用小标题宋或华文中宋二号字。

(4)行文时间:决定、意见等在正文标题下居中标注行文时间,用楷体三号字;通知、通报、请示、报告等在落款下方标注行文时间,用仿宋三号字。

(5)主题词:用黑体三号字。

(6)正文内容:一般用仿宋三号字。

此外,如正文分为几个层次,可按以下体例进行排印,第一层次大标题,用黑体三号字;第二层次标题,用楷体三号字;第三层次标题,用仿宋加粗三号字,其余均用仿宋三号字即可。

一般如无特殊需要,文章层次、体例不要过于复杂。

4、数字。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

字体在“word”文档操作系统下采用“Times New Roman”体。

5、标点。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公文常识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除有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十年。

保密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以年计;保密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以月计。

成文日期:一般标注在公文正文完了之后的右下角,依印章的位置来确定。

确定成文日期一般有四种办法:一是一般性的公文,以机关首长签发的日期为准;二是经过会议讨论通过的公文,以会议讨论通过的日期为准;三是法律性公文,以批准日期为准;四是联合公文,以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为准。

公文生效标志(用印和签署):用印和签署是证明公文生效的标志。

印章的标识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A 由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应将印章端正、居中压在成文日期的上面。

B 如果是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应将主办机关排在前面,两个印章压在成文日期上,但两枚印章不能重叠相压。

C 联合行文需要加盖三个以上的印章时,主办机关排在前面,其他各机关依次排列,每排三个为宜。

抄送机关:抄送机关不是公文的主办单位,不负责对公文的办理。

但抄送机关需了解公文的内容,以便于工作中的沟通和协调。

印发机关:印发机关不是指公文的发文机关,而是指文件的印制主管部门,通常是指机关办公室和文秘部门。

正本:正本是根据定稿印制的用作向外发出的正式文本。

副本:发送给抄送机关的文件或复制出的文件刊登于报刊的,都可以视为副本。

存本:存本指的是发文机关留存的印刷本。

试行本:试行本主要用于法规性文件,是法规性文件的一种特殊形式。

试行本在试行期间同样具有法定效用。

暂行本:暂行本也主要用于法规性文件。

在制发机关认为一时还来不及制定详细周密的规定时,先发一个暂行的文件执行。

在暂行期间具有同等的法定效用。

修订本:修订本是指已经发布生效的文件,在实行一段时间以后,进行进一步修订后再行发布使用的文本。

修订本具有法定效用。

公文的结构层次:一般来讲,文中结构层次应按“一、”、“(一)”、“1、”、“(1)”的顺序使用,字体采用黑体、楷体、仿宋加粗方式使用。

首页应有2行以上正文;末页如果无正文,只有落款,为维护公文的完整性,应在末页第2行空两格注明“(此页无正文)”。

印制版记中的“印”与“印发”:上行文和平行文用“××××年××月××日印”,下行文用“××××年××月××日印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