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测试和星座为什么那么准

心理测试和星座为什么那么准

星座测试为何如此盛行?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人们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适合你呢?网上心理测试不可信,为什么还让人觉得那么准呢?
“喂,网友发来一个测试,我试过了,非常准哦,你们要不要测?”办公室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

“我测”!“我测”!大家纷纷凑过来。

“真准啊!”“太像了!”人群里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哎,大家都说网上这种心理测试不准,不可信,不是专业的,测试结果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很准呢?”其中一位同事问我。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这段话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段描述。

那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人们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

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
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准确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称为“巴
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
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这就是心理学
上的“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
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
的结果。

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
说得“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
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和安全感。

这样,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
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
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社会性动物》(E 阿伦森)【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关于社会行为的心理基础的学科,当然了也可以叫科学,虽然研究的是人,但实验的手段已经很普遍。

我是先读了人大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才读这本书的,颇有感触。

人大的那本,很枯燥、很无聊,总是从个体心理学加点儿限制之后上升到社会心理学的层面来了讨论。

按说,前者当然是后者的基础,但后者并不能用前者来解释。

《社会性动物》,可以说是贯穿起来的一个又一个实验,这些实验通过一定的逻辑呈现出来,构成了对社会现实强有力的解释。

阅读此书,你可以了解很多很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也许你以前听说过其中的一些,但系统的放在书中以后,也许会另有一番观感。

阅读此书,你可以获知世界是如何被错误感知的。

以后在作出判断,下结论时会有所警惕,是不是无意之中掉入了从众或自我辩护或偏见的陷阱。

另外,很重要的,你还可以避免轻易上当受骗,识破说服者、商家的伎俩。

笼统的说了这么多,好像自己就在设一个套:读读这本书吧。

好像在做广告,下面就举几例具体说说这本书的真知灼见。

例一
大多数人倾向于更多的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中心思维。

"
现在有这种心理基础来解释一下占星术采用的伎俩。

例如有的星象图显示:“在一个陌生的社会情境中你会很矜持。

你对生活持有一种既乐观又悲观的态度。

你很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但在情景需要时你会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

”稍加思考,你就会发现这种描述几乎适合任何人。

但是,由于我们倾向于进行自我中心式的思维,几乎每个人都会相信这种陈述与他们的情况
特别吻合;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几乎其他所有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例二
“当行动与观念不一致时,人们便倾向于按照行动来调整他们的观念。

”当被要求帮个小忙后,我们就很难拒绝被人接着提出的更进一步大要求,如果对方不是过于得寸进尺的话,我们一般会在答应了帮小忙后,继续答应后来的要求,这就是[b]登门槛技术[/b]——通过要求帮小忙促使人们同意提供更大帮助。

因为人一般都想保持前后一致的形象。

例三
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商家卖两种质量不同的同种商品,质量好的价格明显高于差的,而且价格差别往往不成比例。

这就是商家在运用[b]诱饵[/b],他们也许不懂心理基础,但却是有效的经验总结。

诱饵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与其他可能的选择相比,这种选择明显要差。

当其他商品于诱饵相比时,会显得比实际的更好、更有吸引力。

类似的东西书里有很多,有兴趣就自己去看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大概内容。

目录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完全可以不看)
致谢(一定完全可以不看)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般读者可以不看)
2 从众
3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前面的看得久了,具体内容不太记得了,抱歉,精彩程度与后面几章一样。

4 社会认知
认识社会现实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本章介绍了各种偏差的心理基础
5 自我辩护
人普遍具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倾向,当观念与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调,人就会为自己辩解,或者改变观念,或者归咎环境。

本章根据心理失调理论来处理这两种可能。

6 人类的攻击性
7 偏见
8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9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一般读者可以不看)
下面是书背面的评价: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

作者E·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

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最后,总体上感觉,这本书介绍的东西很琐碎,不好弄成体系,所以介绍的也显得碎片化。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决定的。

这对总结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过丝毫不影响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