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方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超出上述条件的引用,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否则将构成侵权行为。
二、参考文献的写法不论何种引用,都应将引用作品的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等列于参考文献中。
标准、规范及其它法规性文件可不列出。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 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编排。
(二)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包括:(1)主要责任者 (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
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
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2)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3)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4)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6)文献起止页码。
(7)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三)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1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修正。
3、对于数据库 (database) 、计算机程序 (computer program) 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 (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1、专著[序号]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本(第一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所在城市名称):出版者,出版年(只写年号省略“年”字). 在原著中的起止页码(任选).[1]顾朝林. 中国城市地理[M]. 第1版第2次印刷.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Levy M J.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Fif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2000.2.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或版序:在原期刊中的起止页码.[3]崔功豪. 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城市规划,2002,26卷第2期,第40-42页。
[4]Hou Renzhi. Evolution of the City Plan of Beijing[J].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1986, 8(2): pp.5-17.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5]顾朝林、陈果、石爱华. 江苏环太湖旅游带旅游海外客源市场的分析[A].保继刚等. 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195-212页.4.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5]吴良镛. 《拙匠随笔》的随笔[N]. 中国建设报,1994-04-23 (4).5.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6]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6.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7.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8]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 /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9]万锦坤.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五)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三、作业参考规划理论与实践作业I:文献综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方法论初探沈洁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市,210093电子信箱:babybee_cn@景观生态学开创了一种针对一定地域内的生物-自然组合体的新的研究视角。
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旨在结合生态学的垂直关联和地理学的水平空间的理论,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或配置,达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进化(傅伯杰等,2001)。
20世纪中期,美国景观建筑师McHarg首先将景观生态学原理用于城市规划,提出土地的生态规划方法。
1980年代德国科学家Vester和Hesler引入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法兰克福市的城市生态灵敏度模型。
1983年马世俊提出城市是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概念。
此后,王如松又提出泛生态规划概念,将原有的“最优规划”改为调控型的过程规划(仝川,1998)。
1995年,Forman和Godron提出以“斑块、廊道和基质”作为景观生态学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一种景观生态学与规划界共同的语言途径。
此后Forman等人又提出两种格局原理:1)不可替代格局,2)最优景观格局(俞孔坚,1997)。
但是这两种模式植根于欧美,有其区域适应性的限制。
考虑到中国人均资源的缺乏,俞孔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景观安全格局”这一新的规划方法论(俞孔坚,1998)。
除此以外,目前国内在此方面还有城市景观的尺度研究(王晓东等,2001)、CA模型在城市生态调控中的应用(张惠远,2001)、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李长君,2000)、景观生态学在绿化和道路规划中的应用(黄凤茹,1998)等等。
但是正如Franco Archibugi在《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一书中指出,目前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还仅停留在单纯依靠技术的层面上,对标准和方法论的研究还不够(沈基清,2001)。
本文试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参考文献1.傅伯杰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俞孔坚. 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1997年第3期,第28-32页.3.俞孔坚. 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自然资源学报. 1999,第13卷第1期,第21-27页.4.傅博. 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 城市规划汇刊. 2002年第1期,第49-52页.5.沈基清. 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Franco Archibugi的《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一书评价. 城市规划汇刊. 2001年第2期,第76-78页.6.张惠远等.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城市规划. 2001年第7期,第15-18页.7.王晓东等.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若干尺度问题的生态学透视. 城市规划汇刊. 2001年第5期,第61-64页.8.李长君. 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 华中建筑. 2000年第2期,第91-93页.9.黄凤茹. 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新思路. 城市规划汇刊. 1998年第1期,第52-59页.10.仝川.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环境导报. 1998年第3期,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