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物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①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总量相等;②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3 ①社会分工;②排它性占有关系。
4(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交换价值关系;(2)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变成了货币。
5(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分配;②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6(1)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见书。
7(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有私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体现:①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充分发展;③体现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值通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2)增值发生在特殊商品W的自行运动中,这种特殊的商品即是劳动力;(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②劳动者不拥有使自身劳动力得以实现的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也没有足以维持自身与家庭成员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取得自主择业、自主处置自身劳动能力的充分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并不拥有公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2(1)资本的一般性质:①资本产生以商品经济存在为基础,以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为前提;②资本是可以自行增值的价值;③资本是一种没有终点的运动;④资本具体存在形式在运动中不断变化,但价值形态本质不变;⑤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2)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性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强制性管理,是两个阶级间的经济关系;(3)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性质:资本关系表现为劳动者整体利益与个体间的矛盾,表现为劳动者集体对劳动者个体管理性强制的劳动关系。
3(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关系: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③相当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一般结果而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一般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1)工资的现象:是“劳动的报酬或价格”;(2)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3)见书。
第四章资本积累1物资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资本价值再生产表明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相互关系,它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1)资本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c/v(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取决于总资本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资本有机物构成增加,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减少。
3(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制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形成垄断,这是市场经济自行运动的一般规律必然趋势;(2)垄断资本主义特征:①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垄断组织实例不断加强;②金融寡头的出现;③资本输出;④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3)垄断组织的热点:见书;(4)垄断不可能消灭竞争:①现代生产力与企业规模结构,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③无所不包的纯粹垄断并不存在;④科技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的重要因素‘4(1)私有资本积累规律:①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②虽然一定范围内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仍有继续生存的空间,但从根本上讲没有触及私人占有和生产日益社会化间的固有矛盾;③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过程及世界经济格局是拉大发达与大战中国家经济差距与无产阶级生活贫困化的根本原因;(2)公有资本积累规律:①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②调节劳动者阶级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矛盾;③具有消除贫困的巨大潜能;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劳资和谐、效率与公平和谐、积累与消费和谐三个层次的内容。
(1)劳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实现效率与公平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3)积累和消费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6(1)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趋势:分散孤立、规模较小的个体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把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私有制→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2)社会主义资本积累的趋势: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共产主义。
第五章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1(1)循环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2)资本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3)正常循环的条件:①各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②各个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2(1)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影响因素: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应采取措施缩短周转时间,增加资本周转次数;(3)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①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节省投入资本数量;②提高资本运动效益,缩短资本回收期限,提高企业盈利水平;③有利于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扩大;④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3(1)个别资本:各自独自地放回资本职能的资本;(2)社会资本:由互相联系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3)相同点:①包含资本增值过程;②三个阶段,三种形式;③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不同点:①单个资本→生产消费、资本流通,社会资本→生产消费、个人消费、资本流通、一般w流通;②社会总资本不仅在价值形式上补偿已消耗的资本价值,而且要在实物形式上补偿已消耗的物质资料。
4理论前提:①假设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均转移到社会总产品中去;②不存在商品价格≠价值;③无对外贸易。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I(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I(c+m+v)>Ic+Ⅱc6(1)经济波动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
(2)影响因素:投资变动、产业结构调整转换、技术创新与进步、经济制度、体制变革、国贸关系变动。
第六章平均利润与商业利润1(1)成本价格: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和;(2)利润:把剩余价值看作整个预付资本的产物即利润;(3)利润和剩余价值市级上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1)P’=m/(c+v)→预付总资本;(2)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3)影响利润率的R: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④不变资本节省程度;⑤原材料价格;影响P’的R: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②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分配。
3 ①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资本所有者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②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化;4 (1)降低成本的途径:①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工时耗费;②使工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③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④合理利用机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⑤提高产品质量;⑥节约企业管理费用,减少各种非生产性支出;(2)增加利润的主要途径:①提高企业利润率和降低产品成本;②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试销产品数量;5 垄断利润的来源:①企业内部工人创造剩余价值;②通过垄断价格将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过来;③垄断价格对外扩张获得殖民地,附属国和其他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④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获取国内由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6 (1)商业资本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专门经营商品买卖关系的独立资本形式;(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同产业利润一样,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3)获得形式: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七章利息、股息和地租1 (1)利息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2)影响利息率的因素:①平均利润的高低;②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③习惯和传统;④借贷资本风险大小;⑤借贷时间长短;⑥国家政策;2 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不存在商品流转方向的问题;3 (1)借贷资本: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生息资本,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利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2)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3)虚拟资本以票证作为生息资本,借贷资本以实际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4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还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第八章国民收入分配1 见书2 (1)按劳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进行必要的扣除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2)内涵: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②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③劳动作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是重要原因;(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 ①用一般劳动代替雇佣劳动,抹杀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特点;②功底是自然要素,地租是社会范畴,社会范畴不能由自然要素产生出来;③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而利润被排除了;4 效率,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经济资源耗费与物质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国民收入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5 (1)阶级: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平等为基础,将社会分层,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阶层:根据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标准,将社会进行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