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印中常见问题

移印中常见问题

1、移印应注意哪些关键点?移印是通过硅胶头作为中间体,把钢板上的图文转移到工件表面的一种特种印刷方式。

移印最主要应注意工件、钢板、胶头、油墨四者之间的变化关系,例如钢板的深度、胶头软硬、形状、大小、油墨的挥发速度、油墨的特性、工件表面特征、工件的支撑、外界的环境控制等,只要能够处理好上述相关参数的变化,并加以调整,就能基本上了解移印的基本规律。

以上只是谈谈简单的看法,具体操作必须依实际变化而应用, 并在应用中学习掌握。

2、丝印和移印稀释剂有什么区别?移印和丝印稀释剂的区别最大体现在组成成分和挥发快慢上。

其中因生产厂商不同稀释剂组成分有所区别,形成品质不同,不在这里讨论,主要讨论移印丝印稀释剂挥发速度。

移印要求开油水快干,避免胶头不能很好的实现油墨转移,丝印则要求慢干,以避免丝网堵网。

但是在一定场合下,丝印开油水可以用于移印上(必须为同一性质的开油水),例如在干燥温度高的情况下,可以通用丝印开油水来调剂挥发速度。

一般情况下,快干开油水不用于丝网印刷上,但可以用洗网。

3、怎么判断钢板的深浅是否合适?一般常规移印钢板的深度卩m左右。

如细小文字、线条2卩m即可。

实体图文,贝U 3卩m以上也适合,网点图文卩m可能偏深了,所以具体的钢板深浅依图案以及对墨层的要求而定。

又如同一种图文,若所印刷工件表面粗糙,麻面或光洁面,所要求钢板深度又有区别,要判断钢板的深浅,有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①依数据,用深度计测量钢板的深度,这方面要求有良好的数据管理才能对应。

②依实际印刷结果,这方面需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举例说明:如出现回油、图文模糊,较大的可能性为钢板太深。

如出现气泡(砂眼),可能太浅。

如果移印胶头在未印刷到工件时,胶头上油墨已偏向干固,贝钢板太浅;如果胶头上油墨呈现不平整状,贝钢板太深。

4、红、白、淡黄、兰色胶头有什么区别?胶头颜色多样化,主要是由于制胶头原材料颜色而决定的。

从移印角度看胶头,颜色并不能对胶头的转移作用造成影响,影响胶头性能的因素主要是制胶头的材料和工艺,就是对胶头沾油和脱油的影响。

所以从根本上讲红、白、淡黄、兰色胶头本质是相同,不同的只有颜色和实现移印印刷功能效果上细微的区别。

5、移印时,印刷后图案为什么常和版图对不上?因为移印过程是通过有弧度、有弹性的硅胶头在平整的钢板上转移图案到各种不同形状的工件上。

在转移过程中,因胶头压力和作用面不相同而影响胶头的变形程度,最终影响实际图案和菲林设计图案的差别。

控制变形应控制胶头形状、胶头软硬、胶头大小、工件外形、工件固定、工件支撑力、胶头压力等相关国素。

如确实偏差太大,可修改菲林以适应胶头的变形量达到理想效果。

6、怎么判断移印稀释剂的挥发速度是否合适?要判断稀释剂挥发是否适合于正常移印印刷,主要通过胶头上油墨和印刷完成后工件表面图案的效果判断。

举例说明如下:①胶头在未印刷到工件上时,判断胶头上油墨的状态,干固,稀释剂太快干。

②印刷完成后,工件上图案出现起毛、拉丝现象,太快干;回油模糊;贝太慢干。

已成碎状,无粘附力,太快干;印刷不上,贝太快干。

7、为什么印刷时常出现气泡(砂眼)现象?印刷出现气泡(砂眼)现象的原因多样化,但最主要集中在胶头、钢板、油墨三个方面。

下面举出几个最可能产生气泡(砂眼)的原因:气流排不掉,所以胶头应有一定角度;胶头表面太粗糙引起勺,更换胶头。

其他方面:移印速度太慢时油墨存在黏弹性,使胶头释放墨量小;当移印环境温度大大超过20 度时,墨中溶剂挥发太快,胶头上油墨挥发太快,所以最佳室温为18-20 度。

遮盖不够油墨方面:油墨太薄或透明都会影响遮盖性,所以应选择色密度高勺油墨和合适黏度勺油墨。

钢板方面:当蚀刻深度不够时,胶头上吸附油墨量就少;注意钢板上图文深度与细< 度要匹配;钢板平面与胶头垂直放置,使胶头蘸墨均匀。

胶头方面:胶头太平不利于蘸墨,所以少。

胶头要有合适勺角度和形状,胶头表面疏松、太柔软会引起吸附油墨量承印物方面:表面太油,移印前用酒精更换油墨。

其他方面:刮墨刀太软,应更换硬勺,除掉;表面颜色太黑,要移印两次以上;表面粗糙,可以更换硬胶头或使钢模图文槽内填满墨;注意在移印前应清洗模版和刮墨刀。

① 胶头形状不合适,太平或弧形不对。

② 胶头中心点(最高点)印在图案上,形成空气排不出,产生气泡。

③胶头发粘,破损、油污引起胶头印刷不良。

④钢板蚀刻太深,由于油层厚,受油墨应力影响产生胶头粘油不完全。

⑤钢板蚀刻太浅,油层不够厚。

⑥油墨太稀或太慢干。

⑦油墨太干或太快干。

⑧刮刀把钢板上图案处油墨给刮掉一部分。

8、移印的适应范围如何?移印主要是通过胶头完成转移过程,固印刷过程中受限于胶头的性能和形状。

胶头有以下特征:① 有弹性。

② 有弧形。

③ 不可无限大。

所以移印的印刷范围从胶头的特征判断已有大概的轮廓,不可以印刷大面积的图案,但对不规则形状、凹凸不平的工件印刷一定大小的图文非常适用。

是某些印刷所不能达到的。

9、移印钢板是否只有一种?移印钢板不只一种。

从移印的原理分析,只要模版图文能完好的被胶头实现转移,这模版就能适用于移印。

钢板只是一种俗称,移印钢板有许多种类,但使用条件或状况有所不同,有尼龙板、树脂板、10mn厚钢板、或厚油蛊钢板等,国内常用洛氏硬度为HRC47左右,厚度为10mm勺铬钢钢板10、是否多个颜色的工件必须用多色机一次性印刷?不一定,必须依工件和印刷套色勺具体情况判定。

如工件无定位或定位不佳,则需要多色套印,建议使用多色机型做一次印刷成型;如工件定位性良好,可用单色机作多色套印。

如印刷四原色为基础勺套色,最好一次性印刷,以便生产好控制色差胶头吸附勺油墨少油墨方面勺问题及解决办法:黏度大时应加入稀释剂调整;钢板上油墨干了,应将钢板上干墨洗干净后重新放新墨;油墨勺溶剂错放,用慢干或适合勺溶剂调配油墨并控制印刷环境勺温度。

钢模板方面:图文蚀刻深度不够,重新制作钢板;用错了菲林,要更换菲林,使线条勺精细度与钢板蚀刻深度相匹配;蚀刻后钢板表面状态不好,更换新勺。

胶头方面:胶头太平,应采用一定角度勺胶头;胶头表面粗糙造成吸墨难;胶头变形,此时必须给胶头吹风,保持原有勺设计形状胶头表面有油而吸不上墨,只有清洗或更换胶头进入钢板强度太大也能引起吸附墨胶头释放勺油墨量少油墨方面:油墨在胶头上干了,用慢干剂调墨解决;油墨黏度太低,胶头太湿,使用快干剂调墨。

钢板方面:蚀刻深度不够时,使胶头蘸不到更多勺油墨;蚀刻图文太深时,当图文量勺减少,应调整力度。

头上吸附油墨太少,此时可太细时,胶头也不能吸附太多油墨。

因此,钢板上勺蚀刻深度与图文勺细度应匹配。

胶头方面:当胶头平时,移印中与工件接触时存在多色移印的精细度不够钢版表面状况、移印周围环境卫生以及胶头上是否有赃物等。

能太大,切一定 要保持均匀,在钢模版和承印物上的压力要 一致。

承印物方面 : 工作材质不能太软 , 图案离工 件边缘不能太近 油墨的颜色与稿不对承印物方面:工件本身颜色太深时,应网点丢失油墨方面:用了快干的稀释剂使墨层太 钢模版方面:调整钢版的蚀刻深度;控 厚同时网点消除;或墨层太薄时网点可见度 制蚀刻深度与图文细度的关系;选用专用于 查底稿和照相底 片质量及网点的合适类型。

适合于圆点移印圆锥形状胶头。

承印物方面:表面太粗糙也会影响移 慢容易引起细线条集中。

钢版方面:不能蚀刻太深,精细图文蚀 刻应 些形状的胶头。

缩变形。

黏度添加稀释剂。

查图文。

选用尖且硬一些的胶头。

其他方面:在制作钢版时所用底片质量、油墨方面:移印墨层太厚,颜色搭配不 太粗 糙。

当,油墨太透明或选错油墨等造成。

胶头方面:形状不对、太软或表面 钢模版方面:当几色钢模版放置位置不够。

对时,移印套色精度下降,或钢模版上图案 制作的不好而造成精细度不 胶头方面: 胶头未安装在中心位置; 胶 承印物方面:承印物要有一定的软硬度 其他方面:定位、夹具和工件的固定等 图案变形 钢模版方面:制作时,几色钢模版图案 胶头方面:按图案选用合适的胶头和形头大小不一或胶头硬度不一致; 胶头在钢模 及其表面的平整度。

一定要可靠。

应对齐,且对位可靠。

状,面积过大或过小,胶头太软和太硬都不 版或承印物上的压力不均匀。

合适,应调整。

移印压力不 其他方面 : 夹具夹紧可靠、角度合适等,以保证图案对准胶头的最高中间位置。

增加移印次数,或先用移印打底后再次移印, 或更改材料。

下降等。

移印的钢板材料。

另外要检 胶头方面:胶头表面不能太粗糙,选用 印网点效果。

细线条集中油墨方面:调整油墨的干燥性,干燥太 分级进行,以达到细线条质量要求。

胶头方面:表面不能太粗糙,选用尖一 承印物方面:应预先定型处理,防止收 有气泡(小针眼)油墨方面:黏度稍大,墨层太厚应调整 钢版方面:图文蚀刻不好,用放大镜检 胶头方面:胶头受损或太软或形状不对 承印物方面:有静电或灰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