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课件)

道德经(课件)


1.概述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 shì ) 曰聃(dān),楚国苦县(今鹿邑县) 人。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2.学习经历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博学多才。 静思好学的他,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 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 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 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 受老聃一家敬重。三年后商容举荐入周向博 士学习。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 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 《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 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子河 故南 里鹿 塑邑 像老
老子骑青牛出关
主 要 内 容
一、老子生平介绍…………………………1 二、老子的《道德经》……………………15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23 四、道在人事的表现………………………34 五、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44 六、老子的历史观…………………………46 七、两位先哲的世纪对话…………………50 八、《道德经》节选赏析…………………61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章)
1、“道”与治国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 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 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 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 而不宰。是为玄德。 (10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 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 稽式,是谓玄德。 (65章)
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是老子用 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 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 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天命观‛和‚天道观‛ 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以 自然认识史为依据,否决了‚天命观‛、‚天道观‛, 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2、道之“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 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51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 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 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 成其大。” (34章)
“道”由于其具有“生”、“蓄”之德而 被喻为“母”——“有名万物之母”,“有物
混成,先天地 生。……可以为天地母 ”。并把“道”创生天地 万物 的功能直接具体化为“玄牝”(女性生殖器),所 谓 “谷神不死,天地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老子哲学具有 “贵柔守雌”的思想特征,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母性 生 殖崇拜,是原始生殖文化观念在后世的折射,并且 构成了道家思想中的母性崇拜意象。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 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 无所不有。 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如雄鹰展翅蓝 天。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 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 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学问渊博,虽说也办教育,但由于他生 于乱世,242年中列国混战有483次之多,因此 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守“静”——保持事物的常态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 (37章)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61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6 章)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 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 就叫常态(永恒),认识了常态就叫明白,不认识常 态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 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 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 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 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
四、道在人类的表现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要遵循道的要求,君王、圣人就能在治 理天下、教化民众的过程中,体现道的 “玄德”,去泽被群生,同时也成就个人 的“玄德”,即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 相反,与道的精神相背离的就是“争”, 它也是导致“战争”的根源。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 言最多的中国书籍。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 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在 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 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 国家被一版再版。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 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 著之首。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 悟解 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 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 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沿传至今世称 楼观台。为国家首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国家AAAA级旅 游景区,内存历代 文人骚客墨迹碑石 三百余座。史称道 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 于距此八公里的西 楼观,现存老子墓。
4.老子的最终结局的两种观点:
(1)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 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2)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 讲学,得道后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 于扶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 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 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 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 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 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 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晚年贡献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 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的《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 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点化 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 (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 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 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5章)
无为——成就万物的根本态度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 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 之益,天下希及之。” (43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48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 已,则无不治。 (3章)
反对战争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0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 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1章)
“德”如何作用于万物
处“弱”——把握事物变化的特点
“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 (36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 上。” (7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7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章)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并非一般的 “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 常从 “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 来源 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 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 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 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了解这两种方式也就是一个法则。永远了解这个法 则,就是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是如此的深和远, 与物质复归到真朴,然后归于自然。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48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