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朗读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
——吃面的故事
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
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
牛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
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
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
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
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
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对于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
广州人喜欢的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
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
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
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
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东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
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
为了老伴的70大寿,卫大妈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准备。
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在丁村人的寿宴上,一项必须由全村人共同完成的仪式正在进行。
吃面之前,挑出一根最长的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
陕西岐山人过寿也吃面。
每逢老人做寿,岐山人都会聚在一起,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
这时候一碗热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作为台前台后的最佳配角是绝不可少的。
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要数流水席。
早上天刚亮,吃面的流水席就开了。
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
陕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的做法更为讲究。
肉丁切得薄而匀,干煸至透明状,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面,文火慢炒。
上等的臊子应该是色泽鲜红纯正,口感酸辣突出。
这样一勺色泽油亮、辣而不燥的红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
臊子面的配菜讲究五色: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红萝卜寓意日子红火,蒜苗代表生机勃发,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代表了岐山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岐山臊子面更成为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
岐山臊子面既是饭也是菜,这种饭菜合一的方式在中国人的米食中也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