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了解背景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
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
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
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
四、整体感识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3、用典是古诗经常使用的手法。
请结合课下注释找出《短歌行》中的几处典故,并体会其作用。
4、《归园田居》可以分为三层,请简单划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层意。
II、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采之欲遗(呦鹿鸣)谁对酒当()歌恰当()呦()鼓瑟()吹笙()契()阔谈讌()墟()里绕()树三匝()羁()绊守拙()樊()笼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慷kǎi duō拾果fǔ子jīn点zhuìài昧jīn持chuò泣令ài笑yín yín jiā宾chuò学周公吐bǔ树diān diān峰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采之欲遗谁()(2)还顾望旧乡()(3)但为君故()(4)枉用相存()(5)误落尘网中()(6)守拙归园田()【我的疑惑】。
III、信息链接一、《短歌行》艺术特色1、全诗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
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
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中语句的引用,均能贴切自然。
二、《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1、首尾呼应。
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2、语言朴实。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
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三、用典1、分类:事典——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帮;语典——由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
2、作用:诗文用典,一是可以节省文字,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二是可以用为说理表意的有力依据;三是行文显得厚重典雅;四是可以引发读者对所使之事与所表之意的模拟联想,收到“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表达效果。
【探究案】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涉江采芙蓉》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短歌行》中作者有何“忧”?3、《归园田居》中“羁鸟”“池鱼”“旧林”“故渊”“尘网”“樊笼”各比喻什么?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II、质颖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 1、精句赏析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示:“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提示:“乌鹊”有什么比喻义?这几句诗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提示:“羁鸟”“池鱼”比喻什么?这两句诗怎样理解?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精句:。
赏析:。
探究点2、提炼概括1、《涉江采芙蓉》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总结起来,曹操的“忧”总共有哪几个层次的内涵?3、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有何特点?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草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探究点 3、鉴赏评价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2、读完《短歌行》,曹操在你心中还是不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奸臣?你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诗歌最后四句分析。
3、《归园田居》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请联系文本简单分析。
III、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遗(wèi)之千金慷慨(kǎi)激昂阡(xiān)陌青衿(jīn)B、对酒当(dāng)歌呦(yōu)呦鹿鸣恰当(dàng)譬(pì)如C、鼓瑟(sè)吹笙绕树三匝(zā)羁(jī)绊守拙(zhuō)D、周公吐哺(bǔ)自出机杼(zhù)墟(xū)里樊(fán)笼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有错必改: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课堂评价: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四、整体感识1、《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短歌行》: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苦闷和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归园田居》:抒发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
2、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3、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现思慕贤才的迫切心情。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心情。
4、第 1 层:开头——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前的情况。
第 2 层: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
第 3 层:最后两句。
归园田后的喜悦心情。
II、预习自测1、wèi dāng dàng yōu sèshēng qìyàn xūrào zājīzhuōfán 2、慨衿矜吟吟嘉掇缀啜辍哺脯暖媛颠巅3、(1)赠送(2)回顾,回头看(3)只(4)问候,怀念(5)尘世的罗网,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6)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探究点1、精句赏析1、赏析:“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还顾所望“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句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储蓄的艺术效果。
2、赏析:这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鸟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
作者和“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住手,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3、赏析:“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用来比喻身在官场的自己。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对自由的向往。
探究点 2、提炼概括1、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成。
正是因为人生苦短,而且功业又未成,所以作者才会如此忧愁,而要成就一番大业又必须有贤才的帮助,所以作者才如此渴慕人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来投靠自己,以帮助自己在有生之年建功立力。
3、(1)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堂前桃李芬芳,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2)久在樊笼,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其乐无穷。
一草一木也显得格外亲切,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的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来突出归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