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注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心得体会
教育部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而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综合表现,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而,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审视语文教学。
过去,我们多关注语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现在,我们更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我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观察,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总结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
1.语言积累与运用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生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而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中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对语言和文学
形象形成直觉体验;在现实生活和阅读文学作品时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比较、分析和概括文学形象,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语言理解能力
学生能在读懂字、词、句等要素的基础上读懂全篇,具有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主旨把握、评价人物等多方而的能力,并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具有初步的语感。
4.审美能力
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
2、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
1.明确核心素养阶段性要求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此阶段性其体要求,进而使思维品质通过相对其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存在着一定的可操作性。
此外,教师教学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方便教学能够结合材料进行,从而使学生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最终提升核心素养。
其体操作时,教师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依据,制定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以及可观察评估的培养目标,促使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能够相互衔接、上下贯通。
2.提升教师能力,转变教师思想
要想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要转变教师观念,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将语言能力和考试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更要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文化品格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这此素养进行提升,要通过其体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从意识上提升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
同时要明确语文学科和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教育早已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成绩单上的数字,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着教育的本质,而站在一线岗位的教师们,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师们应首先加强自身的核心素养建设,为教育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要认清教师自身的发展路径,这项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总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
语文教学应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
因此要有效确定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全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