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科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农村小学中,要让科学课上得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着手。
一、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
我们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压低嗓子,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会达到一种默契。
1、带“伙伴们”进入探究的氛围。
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
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带好观察用具来到学校操场的大花园旁,全班同学自由地结成研究小组,并认真规划每个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边观察、边交流、边记录。
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捻一捻……奇妙的大自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激情地投身其中。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
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如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的研究,有的小组在设计实验时,注射器里抽进的空气和水不一样多,有的小组没有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上、向下拉、压活塞,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
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
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二、有效地组织活动
新课标提出科学教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而科学探究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探究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思”的习惯。
在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
因为在实验操作中,有学生少见的实验材料,有学生急需想见的实验现象,有学生急于解开的谜底……。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教师要让学生的兴趣持续,就要设计简单的实验操作,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的实验,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玩”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
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
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探究活动。
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操作边记录,形成简单的实验报告表,让手、脑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科学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精选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
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的同时部分地重新发现。
要让学生有探究的热情和有重新发现的可能,就要精心选择探究活动的内容,不是教材上的任何主题都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有些连科学家都没有能力探究的主题你给小学生的话,结果只能是失败,从而挫伤学生的探究欲望;本校的实验材料和科学仪器无法满足的探究主题也是无效的探究。
因此,提出实验探究主题要结合本校实际,对本班学生量力而行,不然的话,只是低效简单的形式。
3、教师的“放”与“收”要有度。
很多探究活动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定出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整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
自主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究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
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
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
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就能用教师的辛苦换得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