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50%硫酸镁湿敷(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 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 酸钙,)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 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 换1次,持续湿敷。 50%GS+25%硫酸镁+VitB12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 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 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 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药物外渗分类
化 疗 药 物 外 渗
+
非 化 疗 药 物 外 渗
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 博来霉素 阿糖胞 苷 甲氨喋呤 氟尿嘧啶 刺激性药物:VP-16、 M-26、 环磷酰胺 、异 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 素) 、蒽环类(柔红霉素 阿霉素 表阿霉素去 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 长春的 新)、氮芥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红润、肿 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 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 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3.机械因素 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 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 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 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 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 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 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一般处理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敷 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 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 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 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 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 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 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 封闭治疗。
化疗药液渗漏的防护
1 、化疗科护士首先要加强责任心,了解化疗药物 的分类和毒性,特别对毒性较强的发泡性化疗药物, 制订静脉使用计划,选择血管管径粗、弹性好、走 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输注药物。 2 、对于恶病质患者长期用药,血管充盈差,应主 张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导管应用, 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 3 、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巡视病 房或更换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 确保液体通畅。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 英寸,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 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 径大于6英寸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渗出的分级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 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 水肿 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循环障碍, 中等 到重等程度疼痛.
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 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 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 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 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 用。

药液渗漏的防护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 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 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 织。
特殊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 、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 黑色 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 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 刺痛、 烧灼痛, 约8-10h 变性坏死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 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 局部红润、 苍白 灰白、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1 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 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 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 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 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 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 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 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 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使用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 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 脉的破坏。 4.熟悉药液的性质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 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 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 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 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 措施。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6、红霉素、安定:冷敷
Hale Waihona Puke 7、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 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10ml在 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1次/天, 连续3天。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 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 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3、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 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4、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 水2ml-5ml局部封闭。 5、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 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 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 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 闭。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 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 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 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 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 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 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 翘起挤压针管。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 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 痛。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药物因素 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 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 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 炎症及水肿等。 2.物理因素 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 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 头的选择有关。
3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 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 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 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 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 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 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 按压3 min左右。
封闭的方法
解抗药物
1、阿霉素: 碳酸氢钠8.4%5ml 减低与DNA结合 2、丝裂霉素: 维生素C 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 位多处皮下注射。 4、长春新碱、诺维本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 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 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 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脂肪乳外渗 -1


脂肪乳外漏: 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 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 肪栓子,引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 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 处理方法: 1.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 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2.透明质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 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 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 处注射。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溃疡形成的处理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抬高患肢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必要时手术治疗
外科处理
如果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 疼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愈 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 具体的手术时间、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核磁共振检查及荧光素注射加紫外线 照射法可以帮助判断外渗范围,用于确定 手术范围。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冷敷
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 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 西他赛等药物外渗。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 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 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药物摄取,以达到减轻 渗漏范围的目的。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 (4℃~6℃) 48~72 h, 1次/6 h,每次20~ 30 min。
药物外渗相关知识
南钢医院
主要内容



1.概念 2.常见刺激性药物的分类 3.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原因 4.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 5.刺激性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对症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