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考试大纲I、考试的目的与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专业课程。

该课程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该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既与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密切相关,又为他们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应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试题可能涉及课程中任何有关章节的内容。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事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n、考试内容第一章需求、供给、均衡价格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作出需求和供给曲线并能分析其移动的原因及结果;能计算均衡价格和产量;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理解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于厂商、消费者的决策影响;能根据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作出合理的价格决策。

二、考核知识点(一)需求理论(二)供给理念(三)价格的决定(四)需求价格弹性(五)弹性理论的运用三、考核要求(一)需求理论①识记:(1)需求的定义。

(2)影响需求的因素。

(3)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②领会:(1 )需求定理、直线型需求函数。

(2)理解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③应用:运用所学原理作出需求曲线及其移动(二)供给理念①识记:(1)供给的定义。

(2)影响供给的因素。

(3)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

②领会:(1 )供给定理、直线型供给函数。

(2)理解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③应用:运用所学原理作出供给曲线及其移动(三)价格的决定①识记:(1)均衡价格的定义。

②领会:(1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2)需求及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供求定理。

③应用:(1 )运用供求模型计算均衡价格。

(2 )运用供求曲线找出均衡价格。

(四)需求价格弹性①识记:(1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2)需求弹性的分类②领会:(1)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2)理解各种因素如何影响需求弹性(五)弹性理论的运用①领会:理解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②应用:(1 )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

(2)运用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现象并做出经济决策。

第二章效用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差异;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掌握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一)欲望与效用(二)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四)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五)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三、考核要求(一)欲望与效用①识记:(1)欲望的概念。

(2)效用的概念。

(3)基数效用论的概念。

(4)序数效用论的概念②领会:(1)对效用概念的理解。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差异及不同的研究方法。

(二)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①识记:(1)总效用及边际效用的概念。

(2)消费者均衡的概念②领会:(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的条件③应用:运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做出消费决策。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1.应用: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需求定理。

(四)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①识记:(1)无差异曲线的概念。

(2)消费可能线的概念②领会:(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2)消费可能线的斜率。

(3)消费可能线的变动(五)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1.应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在图上找出消费者均衡点。

第三章成本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理解生产函数的内涵;一种生产要素改变时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两种生产要素同时改变的规模经济问题。

理解生产者的行为,掌握生产者选择最适合的生产要素组合的方法:边际分析法和等产量线、等成本线分析法。

二、考核知识点(一)生产与生产函数(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三)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四)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三、考核要求(一)生产与生产函数①识记:(1)生产的概念。

(2)生产要素的概念。

(3)生产函数的概念②领会:(1)简单生产函数Q=f(L、K )。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①识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②领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③应用:解释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所处区域。

(三)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①识记:(1)规模经济的概念。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的概念。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的概念。

②领会:(1)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的原因。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的原因。

(四)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①识记:(1)等产量线的含义。

(2)等产量线的特征。

(3)等成本线的含义。

(4)等成本线的斜率。

②领会:(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2 )等成本线的移动③应用:将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找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第四章成本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理解对于厂商来说短期与长期的区别;掌握短期及长期中各类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熟练掌握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应用。

考核知识点(一)短期成本分析(二)长期成本分析(三)机会成本及其他(四)收益与利润最大化三、考核要求(一)短期成本分析①识记:(1)短期的概念。

(2 )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概念及区别。

(3)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的概念②领会:(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③应用:解释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二)长期成本分析①识记:( 1 )长期的概念。

(2)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的概念②领会:(1 )长期总成本的变动规律。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3)了解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变动情况。

(4)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③应用:(1)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2)解释不同行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增、递减及不变的原因。

(三)机会成本及其他①识记:机会成本的概念②领会:理解机会成本对于经营与决策的重要性。

③应用: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对某一经营决策作出评价。

(四)收益与利润最大化①识记:(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概念。

(2)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②领会:(1)理解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

(2)解释为什么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③应用:运用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厂商的产量。

第五章完全竞争市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了解市场结构划分的依据,掌握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理解厂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为达到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产量和价格的决策。

二、考核知识点(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短期均衡(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长期均衡三、考核要求(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①识记:(1)根据市场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可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2)完全竞争的含义②领会:(1)完全竞争的条件。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与需求曲线对于个别厂商来说是同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都等于价格。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5)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价。

③应用:(1)利用利润最大化原则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时的产量决定与盈利状况,分获得超额利润及存在亏损两种情况。

(2)利用利润最大化原则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决定与盈利状况: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上达到均衡。

第六章不完全竞争市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了解市场结构划分的依据,掌握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理解厂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为达到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产量和价格的决策;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市场结构。

二、考核知识点(一)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三)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四)不同市场的效率三、考核要求(一)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①识记:(1)垄断的含义。

(2)垄断市场上的行业需求曲线也就是一家厂商的需求曲线②领会:(1)形成垄断的条件。

(2)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③应用:(1)利用利润最大化条件分析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1)利用利润最大化条件分析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①识记:垄断竞争的含义。

②领会:理解引起垄断竞争的条件。

(三)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①识记:(1)寡头垄断的含义。

(2)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

②领会:(1)理解形成寡头垄断的条件。

(2)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对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重要影响③应用:比较各种市场类型,对寡头垄断市场进行评价第七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要素市场上的表现;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需求曲线的推导;了解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供给曲线的特征;掌握用供求分析说明要素价格的决定。

了解利润的来源、对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评价及各种收入分配政策。

二、考核知识点(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二)工资理论(三)利息理论(四)地租理论(五)利润理论三、考核要求(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①识记:(1 )生产要素的报酬:劳动一一工资,资本一一利息,土地一一地租,企业家才能一一利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