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影心得体会范文5篇活着观影心得体会1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但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期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
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
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
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
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
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带给选取,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务必。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持续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应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情节上,张艺谋在原著的基础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
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主角。
但是引入王教授这个主角,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
观众在经历过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看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
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是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
从小说中福贵向龙二借了两亩田过活,变成了向龙儿借了一副皮影戏做流浪艺人。
皮影戏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将小说的农村背景搬到了城市,开拓了视角,利于电影语言的表达,到达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
而给我的理解,“皮影戏”的意象又能够有一种人生如戏、悲喜皆空的意味。
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先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中被拉去学校做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
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觉化。
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肆意横行。
与之前工作人员来福贵家中收铁器有庆翻开福贵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钉子和皮影上的铁丝也是金属又有某种隐秘的联系。
相较之下,改动之后的情节避免了绝对化,更显意味深长。
在结尾也有大手笔的改动。
原著的结尾是这样的: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之后吃豆子撑死了。
福贵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人嘛,就是要活着。
”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杯具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
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
然而电影的结局显得温和得多,凤霞死后,她的儿子取名为馒头,福贵和家珍带着二喜和馒头一齐生活下去。
这样的处理使杯具停留在一个适可而止、容易让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使观众的视角从纯粹的杯具更多地转移到生命和历史的关系上。
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台词。
当年儿子问福贵:“小鸡长大了变成什么?”有庆的回答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而结尾处,孙子再次问起他同样的问题,他不再回答“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
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完美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剩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
还有是福贵和春生在战场上方对尸横遍野的情景,不像其他大多数电影,眼睛里流露出的不是悲伤,而是惊讶,这种情感也许是应对死亡更直接更真实的感受。
他们目瞪口呆地说“家里人都不明白——就这么死了”,“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好好活”这句话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经。
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标准又因人而千差万别。
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
这部平静的影片却被列为中国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识形态上强行批注了“不和谐”。
时至今日,这个国家已经有勇气承认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但是又为什么没有勇气承认得彻底呢?既然有勇气应对过去了,又为什么要遮遮掩掩,没有勇气应对此刻改正此刻呢?活着观影心得体会2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
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应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比较,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向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杯具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从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样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主角家珍又是怎样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我的所谓的丈夫,期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期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期望”,她兵没有这样。
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但是富贵那时候怎样明白家珍--一个已经把自我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
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
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
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
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杯具就不会发生了。
亲眼看着自我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应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感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感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感情没有区别。
想想这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齐吃苦一齐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
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我。
比较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
可笑,可悲!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
此刻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
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
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
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
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
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取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苦,理解!痛,生并努力幸福!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是修行!活着观影心得体会3我去看这一部电影,只是因为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但是却如此真实。
但是看过之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因为主人公一家悲惨的命运,或许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活着的信念,我于这个周末又将这个电影看了一次。
电影,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一样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应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
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也许涉及太多敏感话题,这部电影甚至有一段时光是禁播的。
可说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导演潜力和风格的确是适合这样的故事的。
在叙事上与余华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朴实。
思考到受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
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最悲哀却是务必在影像中浓墨重彩的。
在那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