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处理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4)接受者的防护 个人使用耳塞、耳罩、防声棉、防声头盔等,以达到 防噪效果。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二、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电磁辐射
以电磁波形式向空间环境传递能量的过程或现象称为 电磁波辐射,简称电磁辐射。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 线、X射线、γ射线。 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 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电磁污染。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2、城市垃圾的利用与治理
1)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模式: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2)城市垃圾的其它无害化处理
(1)堆肥 是指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借助于微生物发酵降解作 用,使垃圾转化为肥料的方法。 堆肥可分为好氧发酵堆肥和厌氧发酵堆肥两种。 (2)制沼气 利用有机垃圾、秸秆、粪便和活性污泥等制取沼气。 沼气发酵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保持一定水分、温度、 酸碱度等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 (3)垃圾的填埋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于江苏泗洪。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 江苏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南京市白下区第十六届 人大常委,十届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 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名誉校董,南京中医药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 中国国际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再生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世界华人青 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海峡两岸博爱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亚商务理 事会常务理事,东盟国际友好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力促进会副会长,江苏 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 江苏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副会长,江苏省儿童少年 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青年商会副会长,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副 会长,江苏黄埔投资集团董事长、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国51个市、县荣誉市民,23个市、县高级经济顾问。 1985-1990年 南京中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0-1992年 南京中医学院门诊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 1992-1994年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应用开发中心副主任; 1994-1996年 南京红光医药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7-2002年 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 2003-2005年 南京大学商学院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 2006-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 2003- 江苏黄埔投资集团董事长、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2、噪声的客观量度 1)频率与声功率
环境科学导论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气、液、固) 中进行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这种波就是声波。 声波的频率的高低反映了声调的高低。频率高,声调尖锐; 频率低,则声调低沉。声功率是描述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 射的能量,其单位为瓦(W)。
2)声级
噪声的强度可用声级表示,单位为分贝(dB)。一般来说, 声级在30~40dB是比较安静的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 休息,70dB以上干扰人们的谈话,使人心烦意乱,精力不集中, 而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 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性
环境科学导论
如一些含重金属的可燃固体废物,通过焚烧处理,有 害金属浓集于灰烬中,这些“终态”物质中的有害成分, 又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成为污染大气、水体和土 壤环境的“源头”。 3)危害的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危害的潜在性、 固体废物中的污染成分的迁移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 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数十年后才能发现。从某种意义 上讲,固体废物,特别是重金属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可能要比水、气造成的危害严重得多。
3、环境噪声的危害 1)损伤听力
环境科学导论
噪声可以给人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听力损伤。引起 耳部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 2)干扰睡眠 对睡眠来说,噪声最大允许值为50dB,理想值为30dB。 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连续噪声会缩短人的熟 睡时间,突然噪声会使人惊醒。 )干扰交谈和思考 一般>65dB的噪声会干扰人们的正常交谈。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2)一般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
环境科学导论
暂不能回收利用的工矿业固体废物可采用下列方法处置: (1)露天堆存法 对于数量大,又可堆置成型的块状或粒状的、不易溶的、 浸出液无毒的、不易腐烂的、不扬尘的废石、废渣可采用此法。 场地设在居民区的下风口。 (2)筑坝堆存法 常用于堆存湿法排放的尾矿粉、砂和粉煤灰等。场地一般 为山沟或谷地,坝体一般采用土石方材料。 (3)压实干存法 是将粉煤灰用适量水拌合,其湿度以手捏成团,且不粘为 度,然后平铺在灰场上,用压路机压实。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3)城市生活垃圾 199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达1.4亿吨,城市人 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而且以每年8~10%的速度 增长。有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致使2/3的 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2、固体废物的分类 按形状 形状分为块状、粒状、粉状和半固体状(泥状、浆 形状 状、糊状)。 按来源 来源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生 来源 活垃圾。 按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化学性质 危害程度分为一般性废物和危险性废物。 按危害程度 危害程度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3、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在达到一定剂量后,即产生生 物效应,损害人体健康,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促发癌症。 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电磁辐射已成为 “第四污染源”。 电磁辐射污染是指波长1mm至1m(频率300千兆赫至300 兆赫)的电磁波所造成环境污染。是电磁辐射能量超过一 定限度,所引起的有机体异常变化和某些物质功能的改变, 并趋于恶化的现象。该波段电磁波基本上属于微波段。电 磁污染的危害主要包括: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4)引起疾病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除听觉外,还会对神经 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有影响。
5)杀伤动物 6)破坏建筑物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4、噪声的控制 1)环境噪声标准
环境科学导论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2)声源控制
环境科学导论
(1)改进机械设计:选用发声小的材料、结构型式和传动 改进机械设计: 方式; (2)改进生产工艺:如用液压代替冲压,用焊接代替铆接, 改进生产工艺: 用斜齿轮代替直齿轮等; (3)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如齿轮、轴承等部件加工 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精度提高一级,可降低其噪声10dB;设备装配得好,可减 少振动和摩擦,从而降低噪声; (4)加强管理:如居民区附近夜间必须停止作业,市区汽 加强管理: 车限速、禁鸣喇叭等。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光标起于寒微,以才识自富,虽行商贾, 未忘大道,富以济困,至仁也。” 山寨版《史记•陈光标传》中曰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2)噪声特征
环境噪声是一种感觉公害,它具有影响范围上的局限 性;噪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污染的暂时性(噪声对 环境的影响不累积,不持久,声源停止发声,噪声立即消 失)。
3)声源及其分类
向外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称为声源。人为噪声按声源 发生的场所,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 社会生活噪声。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导火筒式固体垃圾焚烧炉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环境科学导论
查获走私固体废物
环境科学导论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一、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噪声的定义、 1、噪声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1)什么是噪声
妨碍人们生活、工作、休息和健康的声音 不需要的声音 噪声不仅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还与人类的生活状 态与需要有关。
第六节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3)传播途径控制
环境科学导论
(1)闹静分开,增大距离:城市规划或工厂总体设计时,应注 闹静分开,增大距离: 意合理布局,利用噪声的自然衰减作用,将声源布置在工作、 学习、休息场所较远的地方; (2)改变方向:利用声源的指向性(方向不同,其声级也不 改变方向: 同),将噪声源指向无人的地方; (3)设置屏障:在噪声源和接受者之间设置屏障,如安装隔声 设置屏障: 罩,隔声室,使用橡胶、弹簧等减振材料。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物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将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储存、 利用的过程或操作。 固体废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 : 是将无法回收利用且不打算回收的固 体废物长期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称最 终处置。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二、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和特点
1、固体废物来源 1)工业固体废物 如冶金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 废渣等。 2)废旧物资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 200万吨玻璃未回收利用,每年扔掉的60多亿节废电池就含 有8万吨锌、10万吨MnO2、1200吨铜等。每年因再生资源流 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亿~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