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学院本科课程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专业: XXXXXXXX学院: XXXXXXXXXX学院班级:XXXXXXX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浮头式换热器设计说明说书1概述1.1课程设计学习目的及其重要性设计是一项创造劳动,是设计者对许多构思加以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去实现设计目标的一个过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运用化工原理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完成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化工设计训练,可以增强我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
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的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所以,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有益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初步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2.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的能力。
3.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运用工程语言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5.提高正确的进行工程计算和利用Auto CAD画图的能力。
6.提高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和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
1.2列管式换热器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步骤1.2.1重要性:换热设备是化工工业应用典型的工艺设备,主要用于实现热量传递,使热量由高温流体传给低温物体。
一般来说,换热设备在化工厂装置中所占的比例在建设费用方面高达10%~40%。
因此从能源节省以及工厂投资的角度来讲,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换热设备,可节省投资,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紧张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为缓和能源紧张的状况,世界各国竞相采取节能措施,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
换热器在节能技术改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着大量的换热器,提高这些换热器效率,显然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用换热器来回收工业余热,可以显著地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1.2.2列管式换热器设计的步骤:①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②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③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④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⑤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2课程设计任务书:现生产车间需要一台列管式换热器,用于油品回收柴油的热量。
流量为36000kg/h的柴油从180℃降至130℃,油品从60℃升至110℃。
试设计一台换热器完成该任务。
1.操作条件:①操作压力常压(绝压)②当地大气压 96 kPa(绝压)2.设计要求:①设计该热量回收利用的原则流程;②设计计算该主体设备换热器的主要尺寸及型号规格,并绘制出该换热器的设备图。
3.编制设计说明书。
3设计方案的确定3.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的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80℃,出口温度130℃;冷流体进口温度60℃,出口温度110℃.柴油定性温度为:(180+130)/2=155℃油品定性温度为:(60+110)/2=85℃∴两流体的温差∆ t m=t m柴-t m油品=155-85=70℃可选用带温度补偿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但考虑到该换热器用不适用于热冷流体温差较大(大于70℃)的场合,故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3.2管程的安排由于油品黏度大,为减少损失且充分利用柴油的热量、便于清洗,所以安排柴油走管程,油品走壳程。
4生产条件及其物料的物性参数4.1生产条件及工艺参数生产条件:(1) 操作压力常压(绝压)(2)当地大气压 96 kPa(绝压)(3)柴油流量为36000kg/h(4)冷却介质:油品,入口温度60℃,出口温度110℃(5)柴油:入口温度180℃,出口温度130℃物性参数有:柴油(油品)的密度、黏度、定压比热容、流速以及雷诺数等。
4.2主要物料的物性参数柴油进口温度为180℃,出口温度为130℃。
油品进口温度为60℃,出口温度为110℃。
柴油定性温度为:(180+130)/2=155℃油品定性温度为:(60+110)/2=85℃5工艺设计计算5.1传热面积估算(1)热流量Q T =qm,hCp,0t=36000*2.48*(180-130)=4464000(kJ/h)=1240KW (2)油品的用量q m,c =QT/Cp,iti=1240*103/2.2*103*(110-60)=11.27(㎏/s)=40572(㎏/h)(3)初算传热面积查传热手册,参照总传热系数的大致范围,同时考虑到壳程气体的压力,根据资料查得柴油和油品之间的传热系数大概在250 (W/㎡·℃)假设K=250 (W/㎡·℃),则估算的传热面积S估=Q T/K·∆t m= 1240×103/(250×70)=70.86 (㎡)5.2工艺结构尺寸计算及选型5.2.1管径和管内流速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结构设计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i=1.1m/s5.2.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N=qv /πdi2ui/4 =36000/ (3600×715) /(0.785×0.022×1.1)=40(根)按单程管的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L=A估/πdN=70.86/(3.14×0.025×40)=23m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依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非标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6m, 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NP=L/l=23/6=3.7≈4,传热管总根数n= NS *NP=40×4=160(根)5.2.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计算如下P=(t2-t1)/(T1-T1)=(110-60)/(180-60)=0.42R=(T1-T2)/(t2-t1)=(180-130)/(110-60)=1按单壳程、四管程结构,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温度差校正系数图得∆φ=0.852, 平均传热温差∆t m=∆φ·∆t m=0.852×70=59.5℃∵Φ∆t=0.852>0.8 , 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采用单壳程适宜.5.2.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因流体黏度大、易结垢,为便于清洗,故采用正方形错列排列法。
管子间距Pt,一般是管外径的1.25倍左右,以保证胀管时管板的刚度。
取管心距Pt =1.25d,则Pt=1.25×25=31.25≈32(㎜)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的一排管中心距离Z=Pt/2+6=32/2+6=22mm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
5.2.5壳体直径采用多管程结构,壳体直径D=1.05Pt√n/η估算。
取管板利用率η=0.45,则壳体直径D=1.05Pt√n/η=1.05×32×√180/0.45≈634(㎜)圆整后的壳体直径D=800mm5.2.6折流板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h=800×0.25=200(㎜)取折流板间距B=0.7D(0.2D<B<D),则B=0.7×800=560㎜,圆整后B=600㎜折流板数目NB=(传热管长/折流板间距)-1=(6000/600)-1≈95.2.7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流体流速u1=1m/s,则接管内径为D 1=√(4qv )/Πu1=√(4×40572/880×3600)⁄(3.14×1)=0.128m=128mm圆整后可取管内直径为130㎜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流体流速u2=1.3m/s,则接管内径为D2=√(4×36000/3600×715)/(3.14×1.3)=0.117m=117mm圆整后可取管内直径为110㎜。
5.3换热器核算5.3.1传热面积核算(1)管程传热膜系数根据α=0.023(λ/ di )Re0.8Pr0.3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Si=0.785×0.022×160/4=0.013m2 管程流体流速和雷诺数分别为:u i = qv,1/Si=[36000/(3600×715) ] /0.013=1.08(m/s),R e =diuiρ1/μ1=(0.02×1.11×715)/6.4×10-4≈24131普朗特数:P r =CP,1·μ1/λ1=(2.48×103×0.64×10-3)/0.133=11.93αi=0.023×(0.133/0.02) ×(24131)0.8×(11.93)0.3=1031(w/㎡·℃) (2)壳程传热膜系数根据α=0.36(λ/ de ) ·Re0.55·Pr0⅓·(μ/μw)0.14,管子按正方形排列,传热当量直径为:d e ={4×[Pt2-(Π/4) ·d2]}/Πd=[4×(0.0322-0.785×0.0252)]/(3.14×0.025) =0.027(m)壳程流通截面积:S 0=BD(1-d/Pt)=600×800×(1-25/32)=0.105(㎡)壳程流体流速和雷诺数分别为:U 0= qv,2/S=[40572/(3600×880) ] /0.105=0.12(m/s),R e0=deuρ2/μ2=(0.03×0.12×880)/5.2×10-3≈548普朗特数: Pr0=CP,2·μ2/λ2=(2.22×103×5.2×10-3)/0.119=96黏度校正:(μ/μw)0.14≈1.05∴α=0.36×(0.119/0.03) ×(548.1)0.55×(96)⅓×1.05=1712(w/㎡·℃)(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附录9知,管外侧污垢热阻R=5×10-4(㎡·℃/w),管内侧污垢热阻Ri=5×10-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