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西安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陕西西安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摘要]针对市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指出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资源的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在探讨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现有主要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分析了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在扶持政策体系、制度建设、产业园区增长能力、民口企业“民进军”以及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从制度完善、发展规划、破解资金瓶颈、完善军民融合的机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市发展“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国防科技;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128―04一、市国防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基础(一)国防科技实力雄厚市国防科技工业的形成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国家在进行的国防科技工业及配套工程建设。

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五”、“二五”、“三线调迁”、“军工迁”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本地也成长出一批包括民营资本在的新型国防科技公司。

目前,省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共有各类军工和民口配套单位300多家,涉及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核工业我国所有六大军工行业,其中型企业53家,军工科技人员12.07万人。

这些军工和民口配套60%以上的生产企业和90%的科研院所都聚集在周边。

近年来,市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军品产值、工业增加值、R&D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军品经费等方面稳居全国三甲。

(二)市装备制造业现状由于国家国防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布局的历史原因,市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包括国防科技在的一些重点领域,如航空航天,特(超)高压输配电设备、高速高精数控机床及复杂刀具、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煤炭综采设备、高速列车城轨设备等。

根据统计局资料,201 1年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405家,其中型企业97家,占24.O%;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6.7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3%。

市装备制造业军事装备制造优势明显,军工门类齐全,军品配套任务包括军用车辆、特种新材料、航空机载设备、飞机零部件生产及维修、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以及组件等国防科技多个领域。

(三)空间聚集和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与具备的国防科技和装备制造业的资源优势相比,市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产业的空间聚集和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军民结合产业规模不够大,军民科技资源难以共享。

据统计,市国防装备制造研发设备军民共享率仅为22%左右,民口的大量装备制造资源也难以在国防科研中发挥作用。

又如,2011年市国防科技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全市军工系统民品产值约1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5%。

这大大弱于同处西部而军工资源不如的与,如市军民融合产业贡献了市工业总产值的2/3。

二、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措施(一)国领先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园区化承载”是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基础举措。

2004年8月,国家批准设立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6年11月,省、市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成立,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2009年6月,市与中国兵器集团共建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以现代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大型专用设备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此外,市还规划了船舶重工科技产业园和军工电子产业园。

这些产业园区相继成为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

(二)解决顶层制度设计和组织协调问题为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国发[2010]37号文件精神以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省在陕政发[2009]69号文件中,确定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和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7个重点领域,提出了“重点抓好100个军民结合企业,重点支持100个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的“双百工程”,又出台陕政发[2011]63号文件以保障“双百工程”。

为了加快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园,省、市政府还出台了《航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航天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

这些政策初步解决了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顶层制度问题。

在组织协调方面积极实施“中省结合”战略。

省于2005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地方政府、大学、军工央企集团联合组建,专门从事国防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集成研发和协调机构――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了“军工资源信息平台”,为省和市的相关决策提供策略支持。

并成立省军民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协调解决军民融合重大问题。

(三)积极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引导民品企业“民进军”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十二五”期间省设立了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自2012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元,对军转民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贷款补贴或资金补助。

同时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对承担军工科研生产项目的民口单位给予科研补助和贷款贴息。

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也积极出台财税支持政策。

如航天基地出台《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12年起,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对军民融合企业和项目的各种奖励、资助、补贴和贴息等。

(四)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省、市政府积极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进入军民融合产业。

目前,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直接投资或参股的各类军民结合生产经营实体260户,其中,国有独资22户、控股公司95户、中外合资公司33户,与国企业合资或者吸收民营资本建立的各种所有制非控股公司105户,上市公司5家。

同时,民用工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全省民口企事业单位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有200多家(其中取得资格的140余家,取得军工科研生产许可证的70余家)…。

特别是,近年来本地成长起了一批以天和防务公司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民进军”企业。

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市装备制造业的军民融合,不但面临着军民科技资源制度安排差异、军民技术标准与规差异、中介体系、制度等全国普遍性的发展障碍,同时还存在以下典型问题:(一)扶持政策体系滞后尽管国务院、中央军委、省、市相继出台的相关文件初步解决了“军民融合”的顶层制度问题,但就总体而言,一方面相对于现有的制度设计,省、市前几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大多已经滞后,而新配套政策尚未及时跟进;另一方面,由于各军工央企集团、省市两级政府的配套跟进与协调远远不够,已有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对于财税激励难、贷款融资难、资源和人才交流共享难等军民融合的老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特别是市尚未设立市一级的、能与省级和产业园区专项资金相配套的专项扶持资金体系。

(二)制度障碍依然明显一是传统的制度惯性依旧发挥着影响。

在现行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下,国有军工企业受其所属央企集团的直接领导,国防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仍自成体系,市难以结合地方经济对其直接做出行政制度安排,军民科技资源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分离状态。

二是省层面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服务机制。

现已出台的相关顶层制度安排和协调机制大多还停留在政策原则层面,地方与相关军工央企集团、部委之间,以及地方自身还未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服务体制。

三是传统制度惯性在军工企事业部的军民科技资源与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隔离作用明显。

西部相对滞后的市场观念,使市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传统的行政级别观念在企事业部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民品科技人员和民品业务在这些企事业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三)产业园区投资驱动依赖程度高,生增长能力较弱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在园区规划之初,将规划区域的已有军工企事业单位存量的纳入。

如,航天产业基地在建设之初,将航天五院分院、航天六院、航天九院771所、7171厂等纳入园区规划。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成为重要驱动力。

如航天产业基地中,以“富力城”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容。

三是新人驻企业的推动。

但是,很多入驻企业与园区所依托的军工龙头企业间并无产业链联系,例如航天产业基地甚至出现了奥迪、本田汽车4s店等。

对其他园区的调研发现,这些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这使各产业园中的新入驻企业与军工龙头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联系不足,企业的园区归属感不强,园区凝聚力和辐射力不够。

从而,产业园的生增长动力较为不足。

(四)“民进军”企业比例小,民营企业稀缺从资本构成看,市国防装备制造领域民口企业“民进军”较少,民营资本企业稀缺。

省国防科工办2011年统计表明,市军民结合单位中,80%以上是由在陕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直接投资、参股或者改制而来,其余进入国防武器装备科研、试制以及生产系统的非传统军民结合企业50多家。

这些非传统军民结合企业中,真正由民营资本“民进军”的军民结合企业,仅有以天和防务、新竹等为代表的不到20家,中外合资企业仅3家。

这显然与市军工装备制造业的雄厚实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民进军”风险大,民营企业规模偏小除过军民信息不对称、制度以及军民技术标准差异等为民口企业带来的风险外,民口企业“民进军”还面临极大的资金和市场风险。

首先,民口企业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国家单位资格认证等,需付出不菲的前期资金。

其次,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通常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垫支资金多,这为民口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

第三,我国在军品项目中有意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不但使国有军工企业,更使民口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与资金风险。

市的民口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企业的资金实力相对不足,大多“民进军”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左右。

但是,除过一些专项扶持资金,市尚未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来支持民口企业参与国防装备的科研生产。

这已经成为制约市民口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企业“民进军”的重要原因。

(六)军民科技资源产业链难以衔接受早期国家装备制造和国防科技领域战略布局的影响,市的装备制造和军工科研生产往往是省外配套,如陕重汽的本省配套率至今也仅35%左右。

这导致市的装备制造和军工科研生产难以在本地获得产业链配套,一批本地新成长起来的军民结合企业在产业链配套方面也展现了类似特点,并且军民融合产业园中的产业链配套也不足。

这些因素一方面导致本地民口和民营企业缺乏进入市国防装备产业链的窗口,很多先进民用科技成果难以进入市的国防装备产业链。

另一方面,大量具有民用发展前景的国防科技成果滞留在国防科研院所而难以在本地产业化。

四、推进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的建议(一)克服传统制度惯性的影响首先,在战略层面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减少和消除影响军民融合的制度壁垒,加强市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军工央企集团及相关部委的协调,在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构建有效的地方协调管理和服务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