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供给曲线的移动。
即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6.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规模报酬: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2.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基数效用意义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MU/P=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
3.成本不变行业:是指随着行业中厂商数量(或者行业中总产量)的增加,厂商的成本不发生变动的行业。
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6.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供给曲线的移动。
即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6.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规模报酬: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2.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基数效用意义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MU/P=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
3.成本不变行业:是指随着行业中厂商数量(或者行业中总产量)的增加,厂商的成本不发生变动的行业。
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6.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供给曲线的移动。
即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6.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最大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反映了资源稀缺性对社会可以提供商品数量的限制。
2.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一价格被称为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3.效用:人们消费或拥有某种商品一定量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给与该商品的评价,它具有主观性。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法定存款准备率: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6.边际消费倾向: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
Y C MPC ∆∆=
=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