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美学思想》的讲义
开场白:接下来介绍的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洋同学介绍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
下面将从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等几方面来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
首先,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
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伴随其一生的,他对美学方面的著作是在1764年的论文中提到的,康德在美学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敬虔地立在窗前,连他自己的身心都融化在白光里面了”。
这样的思索之后就有了伟大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了。
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写了他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以致有人认为康德研究美学问题并不是出于对美学的爱好,而是完全出于其哲学理论的需要。
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
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不可能有过度。
而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使审美将自然领域引向自由领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
这就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康德研究美学的初衷。
其次,是康德的美学主张。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具赫本为例,说明为何康德眼中的美
接着,那么,对象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是美的呢?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样式四个方面对他眼中的美进行了分析。
首先从“质”的方面看,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
美感则与实务本身无关,一个审美判断只要夹杂一点儿利害关系就会有所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了。
康德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感觉快感(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道德快感(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
为了完全把美的鉴赏脱离开无利害,康德还具体阐明了具有利害性的快适和对善的愉悦。
快适是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是个人口味。
而善是借助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喜欢的,它使人在追求一种善的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喜悦。
无论是快适还是对善的愉快都是与对象的实存相关联的,,“快适和善二者都具有对欲求能力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前者带有以病理学上的东西为条件的愉悦,后者带有纯粹实践性的愉悦,这不只是通过对象的表象,而且是同时通过主体和对象的实存之间被设想的联结来确定的”。
这样一来,不仅排除了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而且也排除了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
从而为康德后来寻求审美普遍性作了铺垫,也就是说审美普遍性已经不能从客观对象的普遍性中寻找,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
也正是仅仅抓住了事物表象的形式而不管它的内容,才真正抓住了审美的特殊领域和特性。
其次就“量”而言,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
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就是按照量上来看的。
这就是问一个真正的审美判断,譬如说这风景是美的,这首诗是美的,说出这判断的人是不是想,这个判断只表达我个人的感觉,象我吃菜时的口味那样。
如果别人说:我觉得这菜不好吃,我并不同他争辩,争辩也无益,我承认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不必强同。
康德
认为根据个人的私人的趣味的判断,是夹杂着个人的兴趣、嗜好,而是反映着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对于客体的形象的情绪反应。
因此会认为这个判断应该获得人人公共的首肯,这就是提出了普遍同意的要求,认为真正的正确的审美判断应是普遍有效的,而不局限于个人。
这里康德所主张的审美判断在“量”的方面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提出普遍同意的要求,不像在饮食里各人具有他自己个别的口味,是不能坚持这个普遍性的要求的。
在康德的审美判断里对于每个人的有效性不是像伦理判断那样根据概念,因此它不能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而仅能具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而这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审美情绪不是建立在对于对象的判断之上的,而是产生于全部心意能力总的活动,内心自觉到理知活动与想象力的和谐,感觉它作为“静观的愉悦”。
第三从“关系”上看,美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审美判断与其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功利的关系,因而没有客观的目的。
但是审美对象又的确符合了我们的主观意愿或目的,所以从主观的合目的性来看,它又是有目的。
这就是说,审美判断在内容上是无目的的,而在形式上却是符合目的。
因此美乃是单纯形式上的合目的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最后从“样式”上看,美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美的形象与美感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只要我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就必然会产生审美的快感。
显然,这种美感的必然性不是从逻辑上分析出来的概念必然性,也不是要求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道德必然性,而是来自某种“共通感”的形式上的必然性。
尽管《判断力批判》的运思起点不在于审美问题,但康式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是最具开创意义的,它超越了前康德美学的客观主义和心理注意的长期纷争,首次为审美领域赢得了真正的独立。
它不仅对十九世纪西方美学意义重大,而且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走向、嬗变亦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