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
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m3。

(合;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 mg/m3和 mg/m3,(合和。

参考标准: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第三章车间卫生
第一节防尘、防毒
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第二十九条产生危害较大的粉尘、有毒物质或酸碱等强腐蚀性介质的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

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

经常有液体的地面应不透水,并坡向排水系统。

第三十条产生汞、砷等剧烈毒物质的车间,其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的表面,应采用不吸收毒物的材料。

必要时加设保护层,以便清洗。

其废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第三十一条经常有人通行的地道,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并不得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第三十二条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表4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见表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编 号 物质名称
最高容许浓度 (毫克/立方米)
59 五氧化二钡粉尘
60 钡铁合金
1
61 苛性碱(换算成NaOH)
62 氟化氢及氟化物(换算成F) 1 63 氨 30
64 臭氧
65 氧化氮(换算成NO2 ) 5 66 氧化锌 5
67 氧化镉 68
砷化氢
铅及其化合物:
69 铅烟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1985
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56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表2。

表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
GB5044-83
可燃气体combustible gas
本规范中的可燃气体系指气体的爆炸下限浓度(V%)为10%以下或爆炸上限与下限之差大于20%的甲类气体或液化烃,甲B,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少量有毒气体.
有毒气体toxic gas
本规范中的有毒气体系指硫化氢,氰化氢,氯气,一氧化碳,丙烯腈,环氧乙烷,氯乙烯.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93代替 GBJ 4-73
标准值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

1994年6月1日起立项的新、扩、改建设项目及其建成后投产的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

表1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液氨的理化特性
理化特性:
分子量:
分子式:NH
3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蒸汽压(℃);熔点℃;沸点℃;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密度:相对密度(水=1)(-79℃时);相对密度(空气=1)。

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在20℃水中溶解度34%;水溶液呈碱性,PH值为,遇酚酞试纸显红色。

危险性:
氨气与空气混合的燃烧极限是11~14%,爆炸极限是16~25%(V%),燃点630℃;由于氨气具有还原性因此严禁与: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接触,而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高温易引起燃烧爆炸,可用CO
、泡沫灭火;由于液
2
氨(无水氨)是液体,1m3液氨气化后可形成的气体(液氨密度 g/ml 25℃),因此要保证储罐的气密性和耐高压性。

对人体的危害:
主要是吸入式伤害:低浓度的氨对粘膜有袭击作用,高浓度的则可造成细胞组织的溶解坏死,当空气中氨的浓度达到5000ppm时就会使人失去知觉,造成窒息死亡。

液氨的温度很低(可达-33℃)在这个温度下与人体接触很容易造成冻伤,使衣服冻结在皮肤上。

且由于其无水性造成液氨极易吸水生成氢氧化铵,对人体有极强的脱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和腐蚀作用,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永久性坏死。

当空气中氨浓度为时,人在其中停留半小时可中毒;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
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博。

人接触浓度为553mg/m3的氨,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分钟;3500-7000mg/m3浓度下,立即死亡。

液氨比空气重,泄露后会进入周围低地中;氨气比空气轻,具有流动性。

因此当发生液氨泄露时,应尽量向地势较高上风向位置逃离。

液氨的应急监测方法:
(1)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氨气敏电极检测仪。

(2)快速化学分析法:遇酚酞试纸显红色。

气体的ppm与mg/m3的转换
气体浓度
对大气中的污染物,常见体积浓度和质量-体积浓度来表示其在大气中的含量。

1、体积浓度
体积浓度是用每立方米的大气中含有污染物的体积数(立方厘米)或(ml/m3)来表示,常用的表示方法是ppm,即1ppm=1立方厘米/立方米=10-6。

除ppm外,还有ppb和ppt,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1ppm=10-6 = 一百万分之一,
1ppb=10-9 = 十亿分之一,
1ppt=10-12 = 万亿分之一,
1ppm=103ppb=106ppt
2、质量-体积浓度
用每立方米大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数来表示的浓度叫质量-体积浓度,单位是毫克/立方米或克/立方米。

它与ppm的换算关系是:
X=M·C/
C=M
式中: X—污染物以每标立方米的毫克数表示的浓度值;
C—污染物以ppm表示的浓度值;
M—污染物的分之子量。

ppm与mg/m3的转换公式:
ppm=(×mg/m3)/分子量
例1:6mg/m3的有毒气氨气的ppm值=×6/17=
例2:求在标准状态下,30毫克/标立方米的氟化氢的ppm浓度。

氟化氢的分子量为20,则:C=30×20ppm=
例3:已知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5ppm,求以mg/m3表示的浓度值。

二氧化硫的分子量为64。

X =5×64/m3=m3
这个公式为常用的速算公式对于气体探测来说,速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