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除法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

例4的编排分为4个层次:首先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然后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成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

利用“平均分”引出除法运算,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1、设置情景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是什么吗生:大熊猫。

师:那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
:
生:竹笋或竹子……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是一只大熊猫。

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宝宝,今天,宝宝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做客,于是一大早宝宝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

可是分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显得公平一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上节课我们讲过的,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提出问题
|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题,一共有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熊猫,每只分几个看一下题目的要求,一齐念一下
生: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板书)
师: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

学生合作平均分竹笋。

师:好,分完后,你发现,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
(板书:除法)生齐读两遍。

二、导思点拨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介绍除号的来历。

(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12÷4=3)
(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三、导思点拨
\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诊断反馈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课前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导思点拨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导思点拨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四、诊断反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这一部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除法。

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了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熊猫分竹子来探讨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

从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

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