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下)51.何时服用抗菌药物比较合适?答:抗菌药物的口服制剂一般以空腹(饭前l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可以较快达到血药峰浓度并且获得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进食后服用脂化物可增加某些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口服制剂时应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菌群交替性腹泻等现象。
52.哪些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答:有的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
宜空腹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53.静脉滴注的速度过快是否可产生不良反应?答:有时会产生。
有些抗菌药物的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类等药物每次静滴时间不宜少于l小时,;以免产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静滴时间也宜为l一2小时,否则可因脑内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红霉素乳糖酸盐对静脉的刺激性很强,所以浓度不宜过高;有些药物滴注过快可引起心室颤动、心跳骤停或诱发潜在的疾病等。
54.服用抗菌药物时如何注意给药间隔?答:以往的“白天给药、晚间停用”方案,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
现在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日剂量可平分为2—3次,每日2次者,可在8时及20时各给1次,每日3次者可在6时、14时及22时分别给药1次。
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并无必要。
病人一般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55.肝功能减退时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答: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经肝脏的减毒作用降低、从体内排出明显减少,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减量应用。
这类药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等,它们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应用的药物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
肝功能减退,同时有肾功损害时更应注意。
严重肝病时如使用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吩等药物应减量应用。
此外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在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如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减少,此应予注意;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肝病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应注意。
肝功能减退者的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其疗程根据临床情况而定,症状好转后,仍应延长疗程,以免感染复发,一般极重感染的治疗不短于3周。
56.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吗?答:不能。
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只能适得其反,这样做等于在筛选耐药菌株,因为敏感菌株在低浓度药物中可被杀死,而耐药菌株却大量增殖。
因此预防性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洁身自好,不得性病。
万一得了性病就要到正规医院去就诊,规范诊治,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的宣传。
57.治疗淋病的一般用药原则是什么?答:(1)及时、足量、彻底;(2)治疗结束第4-7日应随访,涂片及培养皆阴性才算治愈。
如不能作培养,则应延长给药时间,复诊时第一杯尿有无淋丝及镜检有无白细胞非常重要;(3)有条件者用药前作药敏试验,或同时进行治疗;(4)患者在医疗期间必须做到:禁止饮酒、饮用浓茶及其它刺激性食物,不作剧烈运动,禁止性生活,清水冲洗阴部。
58.目前治疗淋病主要选用哪些抗菌药?答:最简单快速的方法是选用口服一次即可治愈的头孢克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阿奇霉素或琥乙红霉素、必要时可并用两种抗菌药。
具体方案应个体化,由医师处方治疗。
59.使用抗菌药物会影响口服避孕药的疗效吗?答:应用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时,会影响口服避孕药的疗效。
因为机体吸收雌激素后,约有60%成为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随胆汁排泄,在经过肠道时,由于细菌水解了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促使部分雄激素游离出来,重新被机体吸收。
可是用了以上抗菌药物后抑制了肠道内细菌的生长繁殖,水解酶的分泌减少,干扰了甾体激素在肝脏、肠道的正常循环,导致血液中甾体激素浓度降低,避孕药物效果难以正常发挥,从而容易使避孕失败。
60.哪些皮肤病需外用抗菌药物?答:在浅表皮肤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
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刺激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病是十分常见的。
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尤为常见。
它可以是细菌感染,如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癣、足癣,在湿热的环境下是很常见的;或是寄生虫感染,如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
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抗细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等。
当发生浅表的皮肤被细菌感染时,可首选外用抗菌药物。
61.擦破皮肤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应如何选择用药物?答:有二类药物可供选择。
一类是抗菌药物类外用药,常用的有莫匹罗星软膏、诺氟沙星软膏、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另一类是消毒防腐剂,目前常用的有酒精、碘酊、龙胆紫(即紫药水)、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氯己定(即洗必泰)、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可作为创面的清洁、消毒或抗感染用。
一般可先以消毒液清洗患处,然后外涂消炎膏。
62.在选择外用抗菌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答:首先,应该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如多粘菌素、杆菌肽、新霉素、莫匹罗星等。
其次,要对症下药: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
第三,不要长时间;大面积用抗菌药物,一是因为药物可以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
二则长期、大面积外用可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后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63.外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答:常见的有局部刺激作用,外用药局部有烧灼感、刺痛等。
其次是过敏反应,外用后局部发生接触性皮炎,出现境界清楚的皮肤潮红、有丘疹、水疱渗出,自觉瘙痒;一旦过敏,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
第三,偶可因局部外用后吸收而产生全身性药物性皮疹;如果在外用药后全身出现搔痒性的皮疹;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原因;如果与外用药有关,亦应及时停药。
此外,在外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64.皮肤感染,除了外用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进行其它治疗?答:对于浅表的、比较局限的皮肤化脓感染,如脓疱病(即黄水疮)、毛囊炎、皮肤外伤后的感染,可仅外用抗菌药物。
如果感染比较广泛,如多发脓疱疮、多发毛囊炎,或皮肤感染部位比较深,如疖肿、丹毒,则除了外用药外,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内服相应的抗菌药物,辅以理疗,如紫外线照射患处等。
如果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或者有发热等全身性不适,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治疗。
65.慢性支气管炎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答: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患者虽早晚经常有咳嗽、咯痰,但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在急性发作期,如痰量增多、黄痰或粘稠、肺部罗音明显、白细胞增高甚至发热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
66.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平时是否需要服用抗菌药物?答:不需要;支气管炎扩张的病人在继发感染时,如痰量增多、黄痰或粘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
67.什么叫药品不良反应?答:药品能治病但也能产生有害的反应,我们常常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
我国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为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所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68.什么是药品不良事件?答: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
一般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经确定的反应,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
实际上给药品不良事件下的定义为: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69.药品不良反应分几型?答:一般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药物药理作用的关系,可分为:A 型与B型反应。
A型不良反应,又称量变型异常。
主要因药理作用过强所致。
其特点是可预测性,程度轻重与剂量有关,发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多与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关。
药物影响体内离子平衡和靶器官的敏感性过强也属于此类。
B型不良反应,又称质变型异常。
主要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在药物毒性研究中难以发现,一般与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把一些潜伏期长、用药与反应出现时间关系尚不清楚的药品不良反应,如致癌反应,或者药品提高常见病发病率的反应列为C型反应,这种分类方法的应用还不普遍。
70.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般分类分为哪些?答:大体可分为:(1)副作用;在正常剂量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2)毒性反应,如广谱抗菌药物酮康唑及其制剂引起肝损害及其它器官损害;(3)后遗反应,多数的不可逆器官性损害,如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4)过敏反应或超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5)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红霉素和茶硷同时使用,引起茶碱血浓度过高,甚至中毒;(6)二重感染,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菌群失调。
71.何为二重感染?答;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都寄生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
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使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
也就是说,本来使用抗菌药物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至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Pm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念珠菌、曲霉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
由MRSA所致的二重感染,包括肺炎、心内膜炎、脉管炎、烧伤、术后伤口感染等,72.什么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答;医院获得性感染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
有以下几种情况:(1)交叉感染: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器械消毒不严引起的感染;(2)内源性感染,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