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李恩涵《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版。
第一章、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综述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广义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应该包括因外力挑战而引发的种种内政举措与变革之研究;狭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过去常常是以比较单纯的外交事件或人物为研究对象,但其实也往往涉及内政的某些层面,且往往可以作深入的分析,以了解其复杂的深刻的历史真相!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之历程:
()世纪中叶以来国人的掌故式的论述(如魏源《海国图志》、梁廷枬《粤氛闻纪》等),谈不上学术化。
()世纪末,以美国人马士(曾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服务多年)为代表的西方人士撰著比较学术化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著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民国以来至年间,在民族主义氛围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著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列强侵华史、外患史、国难史、外祸史、近代外交史与中外双边关系史著作;、这时期最重要的史料刊布是故宫博物院年起先后影印出版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内容为起自年之议禁鸦片、终至年之不准英人进入广州之间的一切有关“夷务”的章奏)、《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道光年正月,即年月——咸丰年月,即年月)、《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咸丰年月,即年月——同治年月,即年月),三书合并称为《三朝筹办夷务始末》。
此外还有王彦威、王亮父子编纂的《清季外交史料》(内容为光绪朝、宣统朝洋务始末)。
、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贡献:撰述论文;搜集和编辑史料;培养学生,如王信忠撰《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年,清华大学历史系)、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等均具为蒋训练指导下所撰著。
、王芸生对中日问题的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年日本遣使来华订约——年九一八事变)。
、张忠绂《英日同盟》(年英文版,年上海新月书局中文版)。
()年以来台湾之中国近代外交史(与整个近代史)研究概况:、资料方面,编辑出版有《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九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俄关系史料》(十五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八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法越南交涉档》(七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一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四国新档》(四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美关系史料》(三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七辑,二十一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日关系史料》(十大册)等十一种。
、论著方面,出版许多与近代外交有关的专著,如黄嘉谟《甲午战前台湾之煤务》与《美国与台湾》、李毓澍《外蒙古撤治问题》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与《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与《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王尔《中英开平矿权交涉》与《李鸿章与中日订约》、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与《曾纪泽的外交》、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张存武《中美工约风潮》与《清韩宗藩贸易》、赵中孚《清季中俄东三省界务交涉》、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与《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陈三井《华工与欧战》、陈存恭《列强对中国的军火禁运》、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运动》等。
()年以来大陆之中国近代外交史(与整个近代史)研究概况:、资料方面,编辑出版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等十种重大事件史料汇刊。
以及另一大型资料丛书《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
、论著方面,五、六十年代的论著充满政治性,但不少也都是力作,如钱实甫《清代外交机关》等。
()美国汉学界,费正清领导创办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华人学者如徐中约、刘广京、郝延平等及他们的论著。
第四章、论清季自强运动()的失败与清廷中枢领导层的关联
、年清朝自强运动的失败,对于中国是一次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在此国际局势相对平静的三十五年的有利时期内不能奠定国家“自强”与“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中日甲午战争终于暴露了庞大帝国虚弱的面貌,随即而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名义上主权虽存,实际已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过去学者探讨自强运动失败的基本因素,主要是从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社会结构(士绅社会)、经济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政策(重农轻商)、文化传统或文化背景(重道德义理,轻技艺器物)等因素来解释的。
作者则还从晚清中枢领导层素质低劣来分析自强运动的失败因素。
另可参见:李恩涵《清季同光自强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比较》,刊于《思与言》第五卷第一期,年。
第五章、中法战争期间湘、淮军间的合作与冲突
湘军出身:左宗棠(南洋大臣两江总督,主张对法军采取强硬行动,极力援助刘永福黑旗军);彭玉麟(钦差大臣兵部尚书会办海防);杨岳斌;王德榜(前福建布政使);
淮军出身:李鸿章(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贯主张和平,主张中国应退出越南北部旋涡);张树声(两广总督,主张对法国采取强硬措施);刘铭传(台湾巡抚);黄桂兰(广西提督);潘鼎新(广西巡抚)
广西前线其他各军:萃军(冯子材)、勤军(王孝祺)、滇军(杨玉科)、桂军(陈嘉、王友升)、鄂军(魏纲)。
另可参见:李恩涵《剿捻期间湘、淮军间的合作与冲突》,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期,年;李恩涵《同治、光绪年间()湘、淮军间的合作与冲突》,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期,年。
冀城《自强•进取•抗争──洋务运动三十年》
在近代国际社会中,外交官有没有外交经验,其结果大不一样。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没有任何外交经验,他们不了解世界形势,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
英方代表说:“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与语法,而中国的代表们并不仔细审查,一览即了。
很容易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年开始,陆续与西方列强进行修约谈判,由于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研究了对策,使西方列强的侵略阴谋没有得逞。
如与英国的修约谈判,经过整整九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双方签订了新约,其中英国政府提出的十九项不平等要求,最主要的都被清政府拒绝。
年日本政府派人来华要求按照“西人成例,一体订约”,也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最后双方签订了完全平等的条约。
又如出使英法大臣曾纪泽,在赴俄修约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之败,又倚仗左宗棠在新疆的重兵威胁,在长达七个月的谈判中,“反复辩论,凡数十万言”,终于挽回了《里瓦几亚条约》给中国造成的部分损失,争回了伊犁周围大片领土,以及有关通商、纳税等主权。
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年版。
前言
鸦片战争以来清季外交的四个时期:
第一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英法联军之役与《北京条约》。
从列强方面来看,打开来中国通商的大门,并获得了一些特权,对中国尚侧重于经济方面。
从中国来看,经历了创痛,感受到了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
第二期:英法联军之役与《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从列强方面来看,其时对广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