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2003年6月1日中央关怀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
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2002年,开始启动奥运建设,公布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绿色奥运”深入人心。
同时,完善并上报《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2003-2007年)》,提出更加积极的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措施,力争首都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满足举办奥运会要求的环境目标。
大气环境2002年,全市按照市政府控制大气污染第七、八阶段任务要求,围绕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排气管理、落实市区工业企业搬迁调整等重点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面对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开复工面积持续扩大以及多次遭遇不利特殊气象等情况,积极扩大治理范围,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开展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动员全民参与,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得到改善。
200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03天,占总天数的55.6%,比2001年增长4.9个百分点。
2002年市区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03天 2002年,全市煤炭消耗量为2531万吨。
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1万吨;工业企业耗煤量为2055万吨(包括原料煤707万吨),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2.1万吨、烟尘3.3万吨、粉尘4.6万吨。
环境质量2002年,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分别为每立方米0.067、0.076、2.5、0.166和0.373毫克,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氮上升7.0%,其余基本持平。
与实施《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的第一年1998年相比,除二氧化氮上升2.7%以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分别下降44.2%、24.2%、7.8%(与1999年相比)和1.3%。
市区降尘量年均值为13.2吨/平方公里·月,比2001年下降13.2%。
全年降水pH均值为6.27,检出范围在5.10~8.17之间。
本年度共发生酸雨3次,酸雨出现频率为6.0%。
1998-2002年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日均值*与1999年比较措施与行动控制煤烟型污染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2002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新增热力供热面积1367万平方米,电采暖面积400万平方米,推广使用低硫优质煤800万吨。
城近郊区共有1681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超额12%完成改造计划。
同时完成环境敏感地区、污染严重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餐饮企业油烟治理6300余家,占应治理总数的42.6%。
能源结构改善与二氧化硫变化示意图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促进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治理,2002年3月1日开始,对无绿色环保标志的高排放车进行简易工况检测,到年底建成简易工况检测线60条,检测车辆19万辆。
年内开始在公交柴油车上推广使用低硫柴油,并购置了160辆达到欧洲3号标准的公交柴油车。
全年共路检机动车8.2万辆,检测进京路口车辆51万辆,机动车尾气路检合格率达到91%。
扩充联合执法队伍,对夜间进京柴油货车、公交车和单位班车开展专项检查,检测近14万辆,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视察简易工况检测线 处罚4.7万辆。
老旧摩托车报废和残疾人专用车置换为环保车辆的工作开始进行。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2年8月1日起,提前执行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控制扬尘污染市扬尘办各成员单位对市区近2000个工地进行抽查和拉网式检查,重点加强对拆迁工地、市政工地扬尘的监管,加大工地洒水、堆料覆盖、密闭运输等措施的实施力度,督促工地达到环保要求。
道路洒水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重点路段提高洒水频次。
治理城市裸露地面400多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30万亩季节性裸露农田整治任务,272所学校裸露操场整治任务分解落实。
2002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进一步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落实冲洗车轮等各项防尘措施水环境2002年,全市继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水系综合整治以及河道污水截流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节约用水和城市污水资源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与2001年相比,水库、湖泊水质相对稳定,市区中心区河湖、北运河系和永定河系的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河流水质总体尚无好转。
与2001年相比,地下水位仍有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有所缓解。
环境质量河流2002年监测河流74条段、1936公里,符合相应功京城水系能水质要求的有18条河段,其长度占实测河流长度的36.4%,比2001年下降3.4个百分点;其余56条河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类、三类、四类、五类水体中,超标河段长度分别占到相应功能河段长度的36.1%、40.1%、87.4%和100%。
河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超标的指标仍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其次是挥发酚和石油类。
2002年河流水体水质状况(按监测河段长度统计)Array水库、湖泊2002年监测水库17座,其中10座水库水质达标,密云水库周边生态良好达标库容占实测总库容的66.9%,其中主要地表饮用水源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符合二类水体水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有一定程度改善,但现状水质仍为四类。
监测湖泊19个,水质达标的4个,达标湖泊容量占实测总容量的49.3%。
与2001年相比,水库、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水库、湖泊的污染类型主要是有机污染。
超标的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其次是氨氮。
城市污水2002年城近郊区平均日排污水量227.34万吨,其2002年新建成的清河污水处理厂中生活污水148.07万吨,占65.1%,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工业污水73.13万吨,占32.2%;冷却水6.14万吨,占2.7%。
全市日污水处理(二级以上处理)能力达180.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其中城近郊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7.5%。
工业废水2002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80亿吨,比上年减少15%。
工业废水重复利用量50.94亿吨,重复利用率为91.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1.77亿吨,达标排放率98.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地下水由于天气干旱、降水较少,地下水连年超采,与2001年相比,全市平原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仍以下降为主,少部分地区略有回升。
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继续缓解。
全市监测井超标数量减少,污染指标值降低,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的监测井数量增加。
总体上,城近郊区西部、北部、东部地下水水质好于南部,远郊区县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城近郊区,深层承压水水质好于潜水水质。
措施与行动保护饮用水源。
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石骆驼和八家庄段建设护网8.7公里,清理整顿京密引水渠昌平段违章和非法经营项目35家,密云水库水质在蓄水量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的情况下,符合国家二类水体质量标准。
官厅水库水质恢复工作继续进行。
同时,关停第八自来水厂水源防护区80余家砂石开采企业。
加快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清河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北环水系和凉水河整治工程抓紧进行。
日处理20万吨的清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日处理2万吨的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吴家村污水处理厂、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线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远郊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怀柔、顺义、大兴区和密云、延庆县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其它5个远郊区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均开工建设。
继续实施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的对策措再生水浇灌绿地施,加大工农业和居民生活节水力度,全面开征水资源费,全年共节水1.2亿立方米。
同时,加快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酒仙桥和方庄回用水工程开工。
全年污水处理厂再生回用水量达9400万吨,比2001年增加近两倍。
声环境2002年,声环境质量保持稳中有降。
影响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仍是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随着道路改造的加快和交通管理的加强,道路交通噪声并没有因车流量的增加而上升。
区域环境噪声2002年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5分贝(A),比2001年下降0.4分贝(A)。
其中城区为54.1分贝(A),近郊区为53.8分贝(A)。
道路交通噪声2002年监测主要交通路段293条,总长596.1公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5分贝(A),比2001年下降0.1分贝(A)。
其中城区68.1分贝(A),比2001年上升0.2分贝(A),近郊区70.1分贝(A),比2001年下降0.4分贝(A)。
建成区道路平均车流量为4985辆/小时,比2001年增长26%。
措施与行动继续加强区域噪声的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关于施工噪声、餐饮娱乐业噪声等问题的投四环路两侧居民楼安装隔声窗诉。
2002年7月1日起,对城八区及通州区内列车(机车)实行限鸣,在北京站-北京西站间夕照寺和幸福北里区段以及地铁复八线四惠东站新建隔声屏障,大大缓解了列车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