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
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效度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
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分类;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两个后测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1、随机化原则随机原则是指在抽取调查单位时,样本单位的抽取不受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其他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完全排除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使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抽选与否纯粹是偶然事件.随机原则是随机抽样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统计抽样调查中,必须坚持随机原则.这是因为:(1)坚持随机原则,使抽样调查建立在概率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排除主观因素等非随机因素对抽样调查的影响,保证抽样的科学性.(2)坚持随机原则,才能保证所抽样本的分布类似于总体的分布,才能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3)坚持随机原则才能计算抽样误差,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抽样推断的目的.2、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亦称“标准实验设计”。
是指实验控制严格服从重复、随机化和局部控制三条基本原则的实验设计。
应满足:(1)随机选择与分配被试;(2)准确操纵自变量;(3)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或均匀分散干扰变量的作用。
2、事后设计事后回溯设计是非实验设计类型。
在事件发生之后,研究者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进而发现现象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获得一定研究结论的方法。
从实际情况看,有许多个体或社会的重要事件只能发生一次而不能重复,只能采用该设计研究。
4、随机化原则随机化(randomization)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之一。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被研究者主观意愿所左右。
随机化的目的是排除选择性偏倚,使被抽取的研究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或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
随机化包括随机抽样与随机分配(组)。
5、ERP(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6、fMRI是检测患者接受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后的脑部皮质信号变化,用于皮质中枢功能区定位。
7、速度-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8.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9、操作特征曲线(ROC.):又叫等感受性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相应发生变化的曲线。
即操作者特征曲线。
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
其曲线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
由于对于一个被试来说,感受性是不变的,因此roc 曲线上各个点的感受性是相同的。
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的时候,会倾向于少说信号,也就会更接近坐标的(0,0)点。
而当判断标准低的时候,则倾向于多说信号,远离坐标的(0,0)点。
10、恒定刺激法:剌激通常都由5- -7 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
强度界限,最小5%,最大95%,各刺激间距离相等,呈现次数相等,随机呈现。
标准刺激和每- -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相继出现。
只让被试做“+”,“”两种反应,则取75%次报告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为上限,去25%次报告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为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为75%的差别阈限。
8、信号检测论: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定的理论。
在sdt实验中通把刺激变量看做是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或感知处理信息中的随机变化看作是噪音。
常以sn(信号加噪音)表示信号,以n表示噪音。
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在心理学中,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9、被试间设计被试间: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个被试(组)进行另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中的因素被称为被试间因素或被试间变量。
例如,年龄、性别等被试变量,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被试间设计的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被试间设计的缺点:⑴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由于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试,当实验因素增加时,实验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就会迅速增加.⑵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其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受到每一个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优点①被试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
②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敏感[ 。
③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④被试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反应时、知觉长度等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任务,需要考虑被试内设计。
缺点在使用被试内设计时,应注意该设计的缺点及采用合适的方法克服这些缺点。
①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从而造成练习效应或者疲劳效应。
②被试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③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被试内设计。
④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被试内设计。
例如学习某一技能是不可逆的。
完全的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通常采用两种完全的被试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法。
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以随机的方式排序,而为了平衡练习效应,每一种排列都必须呈现很多次。
不完全的由于实验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的被试内设计,单个被试的顺序效应不能平衡。
但可以通过合并所有被试的数据平衡顺序效应。
此方法是可以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所有可能的顺序或选择的顺序的每一个位置上。
11、双盲实验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或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
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
双盲试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试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
15、统计控制方法统计控制法当实验中某些额外因素未能加以有效控制时,可以采用提出极端数据,统计校正或根据主试观察提出不可靠的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一般用在实验之后17、内部效度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程度的一种指标。
18、外部效度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推广性程度,涉及到实验结论的概括力和外推力19、在一个两因素ANOVA中,A因素(2个水泡)和B因素(3个水平)的交互效应是显著的。
这个结果的含义是什么?通常交互作用显著,意味着两个因素中某个水平差异显著,接下来需要对交互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考察在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另一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简述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程序一般包括: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询。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的讨论。
(6)研究报告的撰写。
20、简述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心理学实验报告包括: (1)论文题目 (2)摘要和关键词 (3)引言或问题的提出 (4)方法:被试、材料、程序(或步骤)、设计 (5)结果 (6)分析与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21、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是,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称为自变量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