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馈放大电路设计实验报告模版

反馈放大电路设计实验报告模版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实验名称: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工程班级:
组号:指导教师:田明
报告人:学号:
实验地点 N102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一.实验名称:
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二.实验目的:
加深对负反馈放大电路原理的理解.
学习集成运算反馈放大电路、晶体管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 掌握集成运算反馈放大电路、多级晶体管反馈放大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测试方法.
三.实验仪器:
双踪示波器一台/组
信号发生器一台/组
直流稳压电源一台/组
万用表一台/组
四.实验容:
设计一个多级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或集成运算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要求如下:
闭环电压放大倍:30---120
输入信号频率围:1KHZ-------10KHZ.
电压输出幅度≥1.5V
输出电阻≤3KΩ
五.实验步骤:
1.选择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一般有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集
成运算负反馈放大电路.
为满足上述放大倍数的要求,晶体管负反馈放大电路最少需要二级放大,其连接形式有直接耦合和阻容耦合,阻容耦合可以消除放大器各级静态工作点之间的影响,本设计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各级放大器,其组态有多种多样,有共发射极,共基极和共集电极。

本设计可以采用共发射极-共基极-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对于负反馈形式,有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

本设计采用电压并联负反馈形式。

2.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下面是电源输入电路,通过并联两个电容的滤波电路形式,以效消除干扰,保证电路稳定工作,否则容易产生自激振荡。

整体原理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整个电路由三级放大和一路负反馈回路构成,第一级电路是NPN管构成的共发射极电路,通过直接耦合的方式输出给
第二级的共基极电路,因此两级直接的静态工作点会相互影响。

第二级放大电路通过电容输出给第三级。

第三级放大电路是共集电极电路,射极跟随输出到负载。

整体参数设计:
假设输入电压峰峰值为50mv,输出电压峰峰值不小于1.5V,电压放大倍数>30 倍。

因为存在负反馈,为达到设计要求,所以电压开环总放大倍数为1000倍左右。

第一、第二级的开环电压放大倍数将近需要30-40倍。

下面,对各级放大进行分析:
第一级:
如图,TP3和TP4为信号输入接入点,信号通过C1耦合输入到Q1基极。

Q1 型号9013为NPN三极管,电流增益带宽积Ft为60MHZ
以上,电流增益β为100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前级采用共发射极组态,R1和R2设定基极静态工作点,使TP5电压为1.2V左右,那么TP7的静态电压为0.55V左右。

设定集电极电阻R3,使得集电极静态电压TP6为4V左右。

理论值计算:
U BQ=VCC*R2/(R1+R2)=1.25V
U EQ=U BQ-V BE (on)=1.25-0.65=0.6V
I EQ=U EQ/R5=0.6mA
U CQ=VCC-I CQ*R3= VCC-I EQ*R3= VCC-0.6*3.9K=2.95V
r be1=r bb’+(1+β)26(mV)/I EQ=300+4.2K=4.5K
A U1=U O1/U i=-βR’L/r be1= -β(R3//R4//r be2)/r be1=-32
第二级:
如图, Q2 型号9012为PNP三极管,电流增益带宽积Ft为
50MHZ以上,电流增益β为100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前级采用共基极组态,这里要注意的是,R4是这一级的输入电阻。

通过R6和R7设定基极静态工作点,使TP8电压为3.8V左右,使TP12电压为4.5V左右再调节R8,使得集电极电压TP9为2V左右,这样,不容易出现失真。

理论值计算:
U BQ2=VCC*R7/(R6+R7)=3.75V
U EQ2=U BQ2+V BE (on)= 3.75V +0.7=4.45V
I EQ2=(VCC-U EQ2)/R4=0.55/4=0.14mA
U CQ2= I CQ2*R8= I EQ2*R8= 0.14*15K=2.1V
r be2=r bb’+(1+β)26(mV)/I EQ2=300+18.3K=18.6K
A U2=U O2/U O1=βR’L2/r be2
第二级交流负载R’L2= R8//R i3
第三级输入电阻R i3=[r be3+(1+β)R’e3]//R9
R’e3=R10//R11=260欧
r be3=r bb’+(1+β)26(mV)/I EQ3
由后面的计算得I EQ3=1.1mA
因此r be3=r bb’+(1+β)26(mV)/I EQ3=300+2.8K=3.1K
R i3=[r be3+(1+β)R’e3]//R9=34.3K//240K=30K
因此,第二级R’L2= R8//R i3=15K//30K=10K
第二级放大倍数A U2=U O2/U O1=βR’L2/r be2
=100*10/22.6=40
中间级的电压放大倍数约为40倍,输出同相。

第三级:
如图,中间级通过耦合电容输出到输出级,输出级Q3同样采用9013三极管,输出功率有1W ,最大集电极电流IC=500mA,满足设计需求。

通过设计R9和R10使得Q3基极静态电压TP10为3V左右,发射极电压V E为2.3V左右,输出幅度可以达到最大。

TP1和TP2为输出测试点,C5为交流输出耦合电容R11为输出电阻,300欧姆。

理论值计算:
β*I BQ3*R10+ I BQ3*R9=VCC- V BE (on)
得出I BQ3=0.009mA
I EQ3=1.1mA
U EQ3=R10* I EQ3=2.2V
U BQ3=2.2+ V BE (on)=2.9V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开环放大倍数
A U= A U1* A U2=32*40=-1280
负反馈电路:
由上图可见,C4、R12和J3(J3为跳线帽接口,方便测量开环增益倍数)为负反馈电路,连接到第一级的基极TP5处,可见,反馈形式为电压并联负反馈。

由负反馈基本公式:A f=A/1+AF
本实验电路:F iu=1/R12
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A uf=U o/U i=1/F iu*R i1=100/3.1=33 六、静态工作点测量及性能测试:
开环增益测量(跳线帽J3不连接)
闭环增益测量(跳线帽J3连接)
3.性能测试误差分析
通过测量,发现静态工作点会与计算值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因为理论计算的时候,假设了三极管有很大的输入阻抗,忽略了流进去的电流造成了。

但是,误差在允许的围。

开环工作状态,输出波形时大时小,不稳定,其原因是信号发生器输出不稳定所致。

放大倍数绝对值相差47,误差在4%以,加入负反馈后的增益绝对值相差为2,误差为6%。

说明设计及调试非常正确,误差的原因是三极管参数、电阻误差引起的。

通过测试,实验误差在允许围,达到设计要求。

七、总结与体会
完成本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收获.
这是一个设计性实验项目,应用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如PNP和NPN两种三极管的使用,共发射极电路、共基极电路、共集电极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放大倍数的计算,负反馈放大电路反馈系数和闭环增益的计算等,本次试验对电路的设计和操作要求很高,遇到了很多问题,也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指导解决了。

此设计性实验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反馈电路的设计,采用了电压并联负反馈的方式,因为加入了负反馈,虽然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有所下降,但稳定性提高了,减少了失真。

满足深度负反馈
.. ..
条件的公式:Af=A/1+AF,得到了验证,加深了对负反馈放大电路概念的理解。

本次实验自己选择器件,焊接电路板,测试相关数据。

让我的模拟电路的知识提高了很多。

更熟悉了焊接技术和发生器、示波器的使用。

... . .。

相关主题